《高山流水》 (古筝名曲)
《高山流水》(中國十大古筝名曲-3)
取材於「伯牙子期」的故事。古箏曲「高山流水」一般認為是民國以後古箏藝術家的創作。流傳版本非常多,總體來說以浙江派、河南派、山東派為代表,而其中以浙派流傳最為廣泛。[1]
《高山流水》的樂譜最早見於明朝朱權《神奇秘譜》,歸入《太古神品》中,其解題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此曲原是古琴曲,現多為古箏彈奏。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目录
「伯牙子期」簡介
古琴曲,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接著俞伯牙又為鍾子期彈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此時的情景,如《列子·湯問》中所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後來,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好聽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彈罷,他悲傷地說: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兩位千古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2]
中國古樂表現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鍾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3]
樂曲旋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曲目對流水的各種形態和聲音的描繪,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樂符對高山巍峨多變而壯麗,又云霧繚繞景象的勾勒,表達了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
一幅幅景象猶如身臨其境,自然間動靜變換,讓人心情舒暢,曲終心靜,意猶未盡。[4]
視頻
高山流水—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