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还乡杂记》

《还乡杂记》是1957年4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冰心。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故事及爱国主义的情怀等有关内容。

《还乡杂记》

目录

文章节选

从福州到厦门

十二月二十一日,我们从福州又去到厦门

我们五时半出发,六时到了乌龙江口。天刚刚亮,对岸的山,好像是浓墨画成的,带点紫又有点黑。浅绿的江水,滚滚地在翻腾。过了江,天色渐明,公路两旁的田野上,农民们已经在做各种的工作。这里的妇女们,和闽北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人头上,系着一条鲜红的遮阳的头帕,在绿色的平野上,像点点红星一般,闪闪夺目。

多少年来“一年辛苦,只盼冬闲”的农民们,在土地归了自己,而且建立了农业合作社之后,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了。沿途我们尽看见修建水库水渠的人们,男男女女,往来如织。他们在新掘的水道中间,抬石运土,谈笑歌唱,他们要用一冬的辛苦忙碌,来换以后年年的丰收。

树林里还不时露出红色的小楼,那是归国的华侨们自己盖的农舍,他们从海外归来,把海外的房屋样式,也带来了。福建省是许多海外华侨的故乡,在反动统治时代,福建算是贫瘠的省份,山多地少,又没有水利,加上反动政府的剥削压迫,沿海一带的人民,就纷纷出国谋生。他们只凭着自己一副聪明的头脑,一双勤劳的手,在海外起家立业,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永远有着深厚的怀念,他们将自己劳动得来的金钱,寄来赡养家中的老少,就是他们自己老死在异国,遗嘱上也总是吩咐“运骨还乡”。解放前,在国外的华侨,就像孤儿一样,受尽帝国主义者的欺凌,反动政府在国外的使领馆,不但对他们没有尽保护的责任,还向他们百般地讹诈勒索,我们的华侨们就在这双重枷锁之下,受了几百年的冤苦。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的华侨,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着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贡献出他们一切的力量。中国解放了,人民站了起来,华侨也翻了身,他们不再是孤儿了,祖国母亲般的慈爱,像阳光一样,照遍了天涯海角。在国内,华侨家里的一切,都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祖国安定繁荣的环境,也使他们高兴地将国外劳动所得,投资于国内的建设事业;在国外,居住在我国有邦交的国家里的华侨,都得到了合法的保护,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和当地人民合作,一同为所在地的繁荣和平而努力。

在马来亚那些地方,华侨还受着压迫,他们就纷纷地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在福建省,闽南一带是华侨的故乡,这里有华侨的农村、工厂、学校、剧场……他们在自己的乡土上,过着高兴热烈的建设生活。

在福建省内旅行,你会感觉到不但木头多,而且石头也多!因此桥梁,建筑,就有许多是石头做的,真是又结实又美观。在惠安晋江的交界之间,横跨着一座长长的美丽的石桥,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桥下的浅水里立着三五一堆的小石柱,据说是养牡蛎的设备,春夏水涨的时候,牡蛎附着在石柱上生长,冬天就可以撬下来吃。

在晋江的开元寺里还有建国和仁寿两座石塔,也都是宋代的建筑。建国塔高四十八公尺以上,仁寿塔高四十四公尺以上,非常的雄伟美丽。用偌大石块修桥盖塔,要有很艰苦的劳动和精密的设计,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毅力是惊人的!

路旁山上,繁密的相思树的幼苗,都在欣欣地生长,几年以后,这里又是很大的森林。南方雨多天暖,在自然条件上,“绿化”工作,比华北要容易一些。

到了厦门了,斜阳下,海风在吟啸,海波闪耀出万点的银星。我写到这里,心中十分激动,十分快乐。小朋友!我只能告诉你,厦门的建设是伟大的,厦门的人民是勇敢的,这个福建省最边沿的美丽的城市,有着全国人民最深切的关怀和支援,他们在这里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国防最前线上

十二月二十六日,我们到了厦门最南端海边的一个小村庄,去访问驻在那里的部队。

我们在公路旁边下了车,走过极其平坦干净的场地。田地上有农民们在忙着冬耕;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们,在学校门前奔走游戏;银灰色的鸽子,在人家屋脊上悠闲地啄刷着翎毛;圈在栅里的肥猪,摇摆着大耳朵,用慵懒的目光,看着过往的行人;这里是一片沉静安宁的空气!

走近一处民居,一个解放军排长笑嘻嘻地迎面走来,向着引导我们的军官,笔直地立正,嘴里说:“××团××排值日员××报告,请指示!”他脸上充满着喜悦。这位军官,还了礼,也是笑嘻嘻地用慈父般的眼光看着他,眼旁聚起了慈祥的笑纹。他们中间的温暖的感情,感染得我们心里也是热烘烘的。

排长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班的卧室:整齐排列的仄仄的板床上,铺着白白的床单;洗过的军衣,叠得平平地放在床头;长方形的蚊帐,也都拉得平平地搭在横系着的绳上。墙上挂着战备训练的流动奖旗,和战士们自己写的问答小纸。在放武器的小屋里,还有战士们自己做的枪架;旁边放着很平正的背包。排长告诉我们,这背包里包着四十斤重的石块,每天背着它练习行军,这重量和全副武装是一样的。

在这里,老百姓和解放军杂居在一个院内,当我们穿堂入室的时候,在院里站着的老大娘和抱着孩子的小媳妇们,都向我们点头微笑。

在有些屋子里,战士们正在为他们庆祝新年的晚会,糊着精巧带穗的红纸灯笼。有的在用彩色的水笔,洒出庆祝元旦的标语,在这些创作上,艺术的意味都很浓厚。

还有使我们很感兴趣的,是缝纫间和厨房。在缝纫间里有几位解放军在踩着缝纫机,修补着破损的军衣。我们可以看出战士们战备训练的紧张,衣服破处都在肩背、臂肘和膝盖的地方。厨房清洁光亮。烧火的木柴,整齐地砌起,像短墙一般,围在门外。灶门开在后墙上,添火扫灰,都在外面动手。厨房内是光洁的大灶,和带有铁纱门的大柜,大锅里正炒着菜。炊事员们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也是笑盈盈地回答我们的问话。

我们在参观和休息的时候,都和战士们交谈。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操着略带着本地口音的普通话,在亲切热情之中,还有些拘谨,但是一提起国民党军炮轰沿海村落的时候,他们的眼光就严肃了起来,紧紧地握着放在膝上的拳头,沉着地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时时刻刻地在等候着进军的命令!我们一定要完成这个神圣的任务!”这些话像铁铸的字一样,坚硬,有力,字字打上我们的心坎!我们知道这是前沿战士们心里充溢着的愿望与情感,锤炼出来的钢铁一般的誓词!

我们又由军官带领着,走到野地上,远远地看见一队战士们正在练习围攻一千公尺外小山上的敌人山寨。零零星星的几个小黄点,在铁丝网下面静伏着,忽然浓烟起处,铁丝网突破了,那几个小黄点像飞一般,跳上了两丈多高的陡壁,占领了山寨,战士们行动的迅速,赢得了大家的惊叹。军官又带我们到一处小丛林下面,那里进攻碉堡的演习,正在开始。这回离得近些,看得清楚:另一个小山头上,立着圆圆的白色的碉堡,山脚四周有一丈多宽的濠沟,濠沟四周还有铁丝网。全副武装的战士们,三三两两沉着地爬伏在树后和斜坡上,一声令下,战士们像猛虎逐鹿一般地跃起,跑在前面的用长竿头的炸药把铁丝网爆破了,掮着长梯的把梯子往沟底一倚,自己伏在梯上,撑竿跳似地,连人带梯子都扑了过去,后面的战士们紧跟着也都攀梯而上,他们一面扔着手榴弹,一面往上跑,纵身爬上很高的陡壁,准确地向着敌人的地堡眼射击……从进攻到占领,一共才有两分钟的工夫!

下午,我们又到一处高地,先是迂回曲折地绕上很大的山坡,又爬上很仄很陡的山径,进到一间点着电灯的洞室。在这里休息了一会,我们就登上高踞岩顶的掺望台,大海已经横在我们面前了!一个守望的战士,从高椅子上下来,让我们从望远镜里来观看金门岛。在平静的海面上,许多零星的岛屿,就像飘在我们面前的田螺一般,伸手就可捞到。大小金门岛,是长长的两行,更看得清楚。岛边排立着的一根根架着铁丝网的白柱,都数得出来。岛上有零落的村舍,有曲折的道路;田地上有人,有牛,在蠕蠕移动。听说金门岛上,还有几万居民呢,这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是如何的渴望解放呵!

下了高地,我们沿着海边,到了沙滩上的一处广播站,有几个很年轻的人员,在这里工作。广播员是两个双辫姑娘,都是江南人,没有到过北京,普通话说得极好。广播开始了,我们轻轻地从屋里走出,站在沙滩上听着。在前沿铁丝网的后面,很大的喇叭口,正向着南方。广播了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之后,就读了一封住在杭州的一位小朋友,给她的在国民党军做海军军官的哥哥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解放前分别时候的痛苦,和现在家庭中快乐的环境,只是大家都日夜挂念着陷落在蒋军中的哥哥,切盼他赶紧回来等等……信里充满了情感。背后耸立的石壁,发出了清亮的回响,北风掠过平静的海面,向着金门岛吹去。晚霞里,金门岛上南望祖国的国民党军官兵们,一定会一字不漏地听到这正义清朗的声音。

从这里,我们就走上归途,一天的访问告了结束。我们恋恋地举目四望,低头摘了几朵沙滩石缝长的,很大的紫花黄花,夹在笔记本里。这些美丽的野花,曾在海边上,日日夜夜,和英雄战士们在一起。将来再打开笔记本,看见这些花,就像看见他们一样!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 理事等职。[1]

參考资料

  1. 冰心的生平简介50字2015-09-20 来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