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丛书名。清道光中济南学者马国翰辑,一百册,七百三十九卷,凡五百九十四种。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辑佚书,辑录唐以前已散亡的古籍,分经、史、子三编。其中经编最多,比较完备;史、子两编数量少而又舛错疏漏无体例,为未经编定之稿 。所辑大部分书皆为作序录,介绍作者、卷数、内容及流传情况,对了解佚书大有裨益。所辑佚书包含丰富的内容,为研究古代思想、学术、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传世刊本后附辑者自著《目耕帖》三十一卷。

清末济南学者生前辑录编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辑佚书594种,为辑书史上的空前巨著,辑录之书均为唐以前已散亡的古籍, 但因马国翰去世未能刊行。

1870年,在丁宝桢协助下,泺源书院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板,整理后分订一百册印刷行世。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玉函山房佚书》分经、史、子三编,七百多卷,辑佚书五百九十四种。附刊马国翰著《目耕帖》三十一卷。所辑书,每种均亲为之序,介绍该书散佚情形与辑佚来源。该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方便,受到较高评价。

清末李慈铭在其日记里谈及此书为“以《古经解钩沉》及张介侯《二酉堂丛书》等为蓝本,而博稽广搜,较之王氏《汉魏遗书》,详略远判”。然而以一人之力辑成如此洋洋巨制,有失审慎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古籍辑佚整理而言,《玉函山房辑佚书》仍不失为一部资料翔实的巨著。

目录

匡源《玉函山房辑佚书序》

《玉函山房辑佚书》凡五百八十余种,为卷六百有奇,吾乡马竹吾先生之所辑也。先生悯今世学者不见古籍,乃徧校唐以前诸儒撰述,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志及他书可考者,广引博徵,自群经注疏、音义,旁及史传、类书,片辞只字,罔弗搜辑,分经、史、诸子为三编,又各因所得多少为卷,作序录以冠于篇。六百卷内,惟《经编》为稍全,《史编》则所得仅八卷,《子编》自儒家、农家外俱无目,颠倒舛错,漫无条理。盖当时随编随刊,书未成而先生卒,故其体例未能画一也。余得其书,乃参校汉、隋、唐《志》,补为目录如次,因为之序曰:

昔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兴六艺,仅得于焚灭之余,学者各以闻见相授受,专立门户,各抱一经,历东汉、魏、晋,诸儒迭出其所为书,若传、注、笺、解、训、故之类,愈辨而愈不胜其繁焉。六经支流,衍为诸子,纷然肴乱,各自为书,虽究其所蔽,好恶乖方,然博识多闻,苟或一言可采,则君子犹存之而弗废也。 自汉时刘歆、班固录书,序六艺为九种,历代因之,史官列有《经籍》、《艺文》,大率叙其篇次存亡以备稽考。当隋、唐之世,古籍犹未尽湮,然唐人为诸经定义疏,仅存汉注,所兼采者南北数十家外,诸儒略存梗概而已。《隋志》修于唐初,所著录汉儒旧籍,视班书篇目十已亡其六七,其幸而存者魏晋诸子,卷数虽繁,然有其名而无其书者尤多也。盖自书遭秦火至隋,而已更五厄,及其后凋零磨灭,不可胜数,非夫笃信好学、深耆先圣之道者,岂能独为是旁搜远绍哉!

我朝文教昌明,远迈前代。乾隆时启秘书之馆,诏在事诸臣,即《永乐大典》中编辑世所未见书多至二百七十部,好古之士欣然向风,于是海内佚书稍稍复聚。百余年来,学者务为搜敡,如《皇清经解》中诸家所辑古义,彬彬乎称极盛焉!

竹吾先生家贫好学,自为秀才时,每见异书,手自抄录;及成进士,为县令,廉俸所入,悉以购书,所积至五万七千余卷。簿书之暇,殚心搜讨,不遗余力;晚归林下,犹复矻矻孜孜,纂辑无虚日,其津逮后学之心,可谓勤矣!先生没后,板归章丘李氏,已有散失,稚玉驾部印行数十部,其书始显于世。既而求者日多,丁中丞稚璜、文中丞质夫先后为补刊,其残缺若干篇,而有目无书者尚少四十余种;其散见各序中所谓已有著录者,如陆希声《周易传》、刘向《洪范五行传记》、刘歆《洪范五行传》、卫宏《尚文训旨》、李轨《尚书音》、孙毓《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蒋济《郊邱议》、干宝《司徒仪注》、杨泉《物理论》凡九种,亦皆不存,为仍其目,以待后之博学君子蒐补焉。 先生自著书有《目耕帖》三十一卷,皆编辑经训时所札记,起《周易》至《周礼》,以附是书之后。 同治十有三年秋九月后学匡源谨序于泺源讲院。 [1]

参考文献

  1. [转载《玉函山房辑佚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日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