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望江南·暮春》宋朝·苏轼

《望江南·暮春》宋朝·苏轼

《望江南·暮春》宋朝·苏轼
图片来自 古诗词网

[1]

《望江南·暮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作者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这首词透露出作者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

作品名称 望江南·暮春

作品别名 望江南·春已老

作 者 苏轼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苏东坡全集》

文学体裁 词

词 牌 望江南

目录

作品原文编辑

望江南⑴·暮春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⑵。曲水浪低蕉叶稳⑶,舞雩风软纻罗轻⑷。酣咏乐升平⑸。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⑹,柘林深处鹁鸪鸣⑺。春色属芜菁⑻。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宋人多用双调。

⑵“春已老”二句:《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指夹衣。成,穿得住。

⑶“曲水”句:写曲水流觞的活动。古代风俗,阴历三月上巳日,就水滨宴饮,以祓除不祥。后人多引水弯曲成渠,置酒杯子水面,任其流动,同游者依次取饮。蕉叶,蕉叶状如杯,借指酒杯。

⑷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纻(zhù)罗:指麻织和丝织的服装。

⑸酣(hān)咏:畅快地饮酒吟诗。升平:太平。

⑹百舌:鸟名。到晚春桃李花谢时,便不啼鸣。

⑺柘(zhè)林:灌木林。鹁鸪(bó gū):鸟名。天将雨,其鸣甚急,故俗称水鹁鸪。

⑻芜菁(wú jīng):蔬菜名。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

白话译文

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三月,与《望江南·超然台作》同时而稍后。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到了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有感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后又写下了此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