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巴蛇的傳說
巴蛇的傳說 |
《山海經》巴蛇的傳說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一個人慾望得不到滿足,而去做「蛇吞象」的那種不可思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種人往往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在《山海經》中有一個異獸叫做巴蛇,它就有一個關於巴蛇吞象的傳說故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巴蛇和它吞象的傳說故事。[1]
巴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蛇。
據《山海經》記載,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巴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后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巴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目錄
歷史記載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對巴蛇的顏色,曾看到過巴蛇的先民,卻存在着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黃赤黑」。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註:「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漢·劉向《新序·節士》:「吳為無通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也作「長蛇封豕」。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皓傳》:「專為封豕長蛇,肆其貪叨。」
傳說故事
有一種說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蛇,指的是巴蛇,最早出現在古籍《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蛇為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海內經》也曾記載: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這兩處記載,都明確指出,古代是存在着蛇吞象,這種事跡的。當然,覺得《山海經》是神異志的人,會說這是古人腦洞大開的無稽之談,蛇怎麼可能吞象?
但是,事實也許沒那麼簡單,《山海經》巴蛇吞象中的蛇究竟有多大,真相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如今的自然界,目前最大的蛇,應該是印度原始森林中發現的一條14.85米,447公斤的巨蟒。這條巨蟒已經獲得了吉尼斯認知,它吞下一個成年人是很輕鬆的,但是如果想要吞下體型最小的亞洲象,都是不可能的。
可知,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種巨蟒,如亞馬遜流域的森蚺,都不具備以象為食的能力。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經·海內南經》又說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看來,「蛇吞象」並不是空穴來風,《山海經》中確有記載。只是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加之巴地一帶現在根本就沒有大象,而人們見到的蛇卻沒有那麼大,「蛇吞象」太有悖常理了,所以人們才覺得不可理喻。就連屈原在《楚辭·天問》中也發出這樣的疑問:「有蛇吞象,闕大何如?」
《大荒北經》中說這種蛇是黑色蛇身、青色蛇頭的樣子,《海內南經》中則說這種蛇是青黃赤黑四色斑斕的模樣。這蛇吞食大象,三年過後才將其骨排出,如果有人食用了這種蛇的肉,還能夠避免心腹疾病。甚至,對於這大蛇是怎麼死的,以及死後的去處,也有人給出了說法。
六朝宋人庾仲雍在《江記》之中說:「羿(后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原來,這大巴蛇是被后羿射死了,它巨大而繁多的骨頭堆積成陵,這就是如今「巴陵」的由來。宋人范志明在《岳陽風土記》中說:「今巴蛇冢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廟,在岳陽門內。」「象骨山,《山海經》雲『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山旁湖謂之象骨港。」據考證,在岳陽當地的確有巴蛇冢和巴蛇廟,還有與之對應的所謂「象骨山」和「象骨港」的地名。
這些說法是有模有樣,有板有眼,似乎不容人們置疑。在遠古時期,大型動物是很多的,比如恐龍之類。那麼,那麼大的能吞下大象的巴蛇你能說它絕對就完全不可能存在嗎?別忘了,恐龍化石發現最多的就在四川自貢哦。再說大象,雖然巴地一帶現在確實沒有大象,但《山海經·中山經》對大巴山地區的描述顯示,當時大象在當地是很常見的動物。四川的三星堆、金沙、羅家壩等遺址考古發掘中都發現了大量的象牙,囿於當時的交通,外地輸入大量象牙的可能性並不大,說明大象在那個時期,在巴地是很常見的動物的說法,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說文·巴部》在闡釋「巴」字時說: 「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根據這個說法,「巴」的本意就是吞象的蛇。那時的巴人以蛇為圖騰,旗幟上的標誌也是蛇,後人還稱他們為「龍蛇巴人」。這也證明了巴蛇的客觀存在,而且巴蛇顯然還是一種非常強大而神奇的動物,普通的蛇恐怕也難以成為巴人崇拜的對象,巴蛇能吞大象也不足為怪了。
後世的文獻中還有一些疑似「巴蛇」的傳說。《北堂書鈔卷》中說:「禹乃負火而入,有黑蛇長十丈,頭有角,銜夜明之珠,以導於禹。禹乃晝夜並行,計可三十餘里......乃至一室里,有人身如蛇鱗,坐於石上,禹與言焉。」在大禹治水時,一條十丈長的「黑蛇」跟隨在大禹身旁,銜着一顆夜明珠為大禹指路,使禹可以晝夜兼行,一天能走三十里,然後便在一間石室里見到了一個身上長滿蛇鱗的人,大禹還與之交談良久。不少人認為,這個故事中那個蛇鱗之人可能正是伏羲,畢竟在傳說中伏羲正是「人首蛇身」。那麼,這條「黑蛇」應該也就是「巴蛇」了。在巴地「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巴蛇還曾助女媧補天,人們把補天有功的巴蛇和女媧一起供奉,才導致女媧與巴蛇合二而一成了人首蛇身的形象。
鑑於此,老巴客認為,「巴蛇吞象」的說法現在還不能完全給予否定,有待於更多的考古和研究予以應證。正因為實在難以令人置信,所以人們總是想方設法給出貌似更合理的解釋。
有人認為,巴蛇應該是代表巴人,巴蛇吞象的故事,可能是說巴人馴服和驅使大象。還有人認為,蛇和象可能都是巴人的一個氏族或部落,蛇族人戰勝了象族人,從而給後人留下了巴蛇吞象的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