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

目录

原文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2],与洛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3]。

错为人峭直刻深[4]。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5],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6],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7]。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8]。以其辩得幸太子[9],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10]。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段意

介绍晁错在景帝即位前的事迹。晁错先是学申、商形名之说,为太常掌故后又受《尚书》于伏生。还朝后得幸于太子刘启,数上书言便宜事,文帝也奇其才。

注释

  [1]颍川:汉郡名,故址即今河南禹县。

  [2]学申、商句:于轵县张恢先生处学习申、商形名之说。申、商,申不害和商鞅,二人均为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主形名之说。刑名,即形名,形谓物之实体,名谓名称。形名之说系法家循名而责实,使赏罚严明的治国之说。轵,古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济源县东南。先,即先生。

  [3]太常掌故:太常之属官。

  [4]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严酷。

  [5]《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6]伏生:即伏胜,字子贱。

  [7]因上两句:就征引称述《尚书》为据,上书陈说适宜于国家之事。称说,引证。

  [8]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均为太子之属官。

  [9]辩:善辩之才。

  [10]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掌议论,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大夫。[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