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苏秦列传齐南有泰山》

《史记·苏秦列传齐南有泰山》

目录

原文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1],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2]。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3]。临菑之涂,车毂击[4],人肩摩,连衽成帷[5],举袂成幕[6],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7],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8],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9],而轻为之臣也[10]。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11],车不得方轨[12],骑不得比行[13],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14],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15],骄矜而不敢进[16],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17],未尝得闻馀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段意

记游说齐宣王之辞。齐国远比韩、魏强大,故苏秦一方面极力称赞齐之强大,一方面论其不应和韩、魏一般见识,应采取“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的合纵政策,最后打动了齐宣王。

注释

  [1]五家之兵:齐桓公时管仲所制定的兵制: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

  [2]未尝三句:指用不着征调泰山、清河、勃海以外的军队。倍:同“背”,背离。

  [3]六博:古代博戏名。两人相博,共十二棋,每人六棋,六黑六白,故名。蹋鞠:踢球。

  [4]车毂:车轴两端伸出车轮外的部分。

  [5]衽:衣襟。

  [6]袂:衣袖。

  [7]重(zhong)畏:非常害怕。

  [8]相当:相对。

  [9]重与秦战:不敢轻易地与秦开战。

  [10]轻为之臣:很容易向秦国称臣。

  [11]径:通“经”,通过。

  [12]方轨:并驾。

  [13]比行:并行。

  [14]狼顾:狼性多疑,走路时常回顾,比喻有后顾之忧。

  [15]恫疑虚喝:因有所疑惧而故意虚张声势。

  [16]骄矜: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

  [17]穷道东境:最东边的。[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