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大宛列传骞身所至大宛》

《史记·大宛列传骞身所至大宛》

目录

原文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2],耕田,田稻麦[3]。有蒲陶酒[4]。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5]。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6],东则扜罙[7]、于窴[8]。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9],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10],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11],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12]。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13],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14],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15]。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16]。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17]。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18],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19]。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20]。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21],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22],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23],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24],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25]。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26],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27]。其西则条枝[28],北有奄蔡、黎轩[29]。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30],以为外国。国善眩[31]。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32]、西王母,而未尝见。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33]。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34]。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篮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35]。

段意

写张骞向汉武帝报告所了解到的西域各国的情况。他从区位、兵力、习俗、民情、物产、文化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大宛、乌孙、康居、奄蔡、黎轩、大月氏、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以及扜罙、于寘、楼兰、姑师等国的概况。

注释

  [1]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再加听说附近还有五、六个大国的情况。

  [2]其俗土著:他们的习俗是定居。土著,据土地而定居,不随游牧而迁徙,后指世居本地的人,与“客籍”相对。

  [3]田:种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4]蒲陶:即“葡萄”。

  [5]多善马句:多良马,马出汗带血,它们是天马的遗种。《汉书·武帝纪》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6]乌孙:古民族名,古西域国名。初在敦煌、祁连间,汉元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西迁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今新疆阿克苏河上源吉尔吉斯境内伊什提克一带)。

  [7]扜罙(yu mi):古西域国名,又作“扜弥”、“宁弥”、“扜弥”,位于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以东(也有说在克里雅以北,或在今新疆策勤的)。

  [8]于窴(tian):又作“于阗”,古西域国名。都西城(一作西山城,在今新疆和田境内)。

  [9]盐泽:古湖泊名,即今新疆罗布泊,因水含盐质而得名。

  [10]河源:黄河源头。

  [11]楼兰、姑师邑有城郭:楼兰、姑师市邑有内外城墙。楼兰,古西域国鄯善的本名,王居扜泥城(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姑师,古西域国车师的原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城;城,内城墙;郭,外城墙。

  [12]隔汉道焉:中间隔着汉朝的道路。

  [13]行国,随畜:游徙不定居,牛羊家畜跟着人(逐水草而居)。

  [14]控弦者:弓箭手。控,开弓。

  [15]故服匈奴句:本来服从匈奴统治,等到兴盛起来,只取从属匈奴的名义,不肯去向匈奴朝拜会盟。

  [16]大同俗:习俗非常相同。

  [17]羁事:服从侍奉。

  [18]奄蔡:西域古族名,古国名,又作“阖苏”、“阿兰”,约分布在今咸海、里海北部草原,从事游牧。

  [19]盖乃北海云:大概就是所谓北海了罢。北海,有里海、黑海二说。

  [20]妫(gui)水:乌浒河、阿姆河的古称,源出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流经今土库曼和乌兹别克,注入咸海。

  [21]安息:中东古国名,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都番兜域(今伊朗达姆甘)。

  [22]冒顿(modu):(?—前174),匈奴单于。

  [23]西击大夏而臣之:向西击败大夏而统治其地方。

  [24]小众:小部分。

  [25]行旁国或数千里:到别的国家去有时要走数千里远。

  [26]钱如其王面:钱上铸国王头像。

  [27]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在皮革上书写都是横着向一边写过去的。

  [28]条枝:古西域国名,临西海(今波斯湾),当在今伊拉克境内。

  [29]黎轩:习称“大秦”,古西域国名,其地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埃及亚历山大城。

  [30]役属之:支配统治他们。

  [31]国善眩:国人善于变魔术。

  [32]弱水:古水名,传浮力极小,有不胜芥或鸿毛之说。泛指西方极远处,传说西王母所居之瑶池即在其上。

  [33]善贾市:很会做生意。

  [34]臣畜:统治。

  [35]身(yuan)毒:古代印度的别译。[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