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大宛列传臣在大夏时》

《史记·大宛列传臣在大夏时》

目录

原文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1]、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2]。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3],羌人恶之;少北[4],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5]。”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6];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7]。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8]。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9],四道并出:出駹[10],出冉[11],出徙[12],出邛、僰[13],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筰[14],南方闭嶲、昆明[15]。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16],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17]。

段意

写张骞通西南夷。张骞在大夏看见古蜀产的邛竹杖、布匹,得知转卖它们的身毒距离四川不远,于是说动汉武帝,开始了从四川出发通西南夷的活动。

注释

  [1]邛竹杖:邛竹制的手杖。邛,一说即邛山,在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一说即邛来山(在今四川荥经西南)。

  [2]吾贾人往市之身毒:我们的生意人到身毒国买来的。

  [3]险:(处境)危险。

  [4]少北:稍微往北走。

  [5]从蜀宜径,又无寇:从四川(去身毒)应该说路最直、距离最近,途中又无强盗。

  [6]贵汉财物:看重汉朝财货物品(想获得它们)。

  [7]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可用贿赂利诱的办法使他们来朝拜汉朝。

  [8]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句:如果将来用仁义手段使(这些国家)归属了汉朝,那么就可以扩大领土上万里,再翻译各种语言,掌握各地不同的风俗,汉朝的声威恩德就可以传遍天下了。

  [9]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命令张骞就在四川犍为郡派遣出使各国的使者。犍(qian)为,郡名,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治所先后在鄨县(今贵州遵义西)、广南(今四川筠连)、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境约当今四川简阳、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贵州水城、金沙江以北地区。

  [10](mang):古民族名,生活在今四川茂汶一带。

  [11]冉:古民族名 ,也分布在今四川茂汶一带。

  [12]徙:古县名,故治在今四川天全东。

  [13]僰(bo):古民族名,自称一作“白”,主要活动中心在滇池周围。

  [14]其北方闭氐、筰:其北路被氐、筰所阻断。氐(di),古族名,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北部等地;筰(zuo),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四川汉源一带。

  [15]南方闭嶲、昆明:南路被嶲、昆明阻断。嶲(xi),古民族名,西南夷的一种,分布在今云南保山以东,北至大理境内;昆明,古民族名,居住在今云南保山东北至大理一带。

  [16]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而四川商人私下去做买卖的有的到达了那里。奸,私下。

  [17]乃复事西南夷:就又从事通西南夷的活动了。西南夷,即西夷和南夷,汉时对分布在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南部,贵州西部、北部,云南和西藏昌都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泛称。[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