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吴王濞列传胶西群臣或闻王谋》

《史记·吴王濞列传胶西群臣或闻王谋》

目录

原文

“承一帝[2],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3],弟令事成[4],两主分争,患乃始结[5]。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6],而为畔逆以忧太后[7],非长策也[8]。”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9],皆许诺[10],而曰“城阳景王有义[11],攻诸吕[12],勿与[13],事定分之耳。”

诸侯既新削罚[14],振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15],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16]。齐王后悔,饮药自杀,畔约[17]。济北王城坏未完[18],其郎中令劫守其王[19],不得发兵[20]。胶西为渠率[21],胶东、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22]。赵王遂亦反[23],阴使匈奴与连兵[24]。

七国之发也[25],吴王悉其士卒[26],下令国中曰[27]:“寡人年六十二[28],身自将[29]。少子年十四[30],亦为士卒先[31]。诸年上与寡人比[32],下与少子等者,皆发[33]。”发二十馀万人。南使闽越、东越[34],东越亦发兵从[35]。

段意

记七国起兵反叛汉朝。胶西王不听群臣劝阻,派使者邀约了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参与反叛。当朝廷削减吴王会稽、豫章郡的文书到达时,吴王首先起兵,杀了朝廷任命的二千石级别以下的官吏。其他六国(除济北王外)都出动军队向西进发。吴王刘濞要求14岁至62岁的人都参军,共出动了20多万人。东越也出动了军队。

注释

  [1]或:有人。

  [2]承:辅佐。

  [3]乡:通“向”。

  [4]弟令:即使。

  [5]乃:就。结:形成。

  [6]什二:十分之二。

  [7]畔逆:叛逆。忧太后:使太后担忧。太后,指胶西太后。

  [8]长策:良策。

  [9]发使:派遣使者。

  [10]许诺:答应。

  [11]城阳景王:刘肥次子刘章。与周勃等共诛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文帝封他为城阳王。前177年死,谥景王。有义:有正义感。

  [12]诸吕:指吕台、吕产、吕禄。他们都是高后的侄子。高后执政时,诸吕被封为王侯,执掌军政大权。高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

  [13]勿与:不要(同他)结盟。此时的城阳王实为继承王位的刘章之子城阳共王刘喜。

  [14]既:已。新:刚,才。削罚:削减封地,遭受惩罚。

  [15]正月:一月。丙午:古代干支纪年的日期。汉吏: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在各王国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吏,如太傅、丞相、中尉等。二千石:汉吏的俸禄,每月一百二十斛谷,是最高级官吏的俸禄等级。

  [16]发兵西:出动军队向西。

  [17]畔约:背叛了盟约。

  [18]城:城墙。未完:未修复完善。

  [19]郎中令:官名,俸禄为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劫守:强制守护。

  [20]不得:不能。

  [21]渠率:即巨帅,大头领。渠,通“巨”。率,通“帅”。

  [22]临菑: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

  [23]遂:刘遂。

  [24]阴使:秘密派遣使者出使。与:结盟。连兵:联合军队。

  [25]发:发难,叛乱。

  [26]悉:全部,尽其所有。动词。

  [27]国:封国。

  [28]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

  [29]身自将:亲自带兵。

  [30]少子:小儿子。

  [31]先:先导。

  [32]诸年:各种年龄。比:相等。

  [33]发:出动。

  [34]闽越:古代越族的一支,居住在今福建地区,建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刘濞叛乱,闽越未从。

  [35]东越:古代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今福建、浙江及江西部分地区。从:跟随。[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