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为太子家令》

《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为太子家令》

目录

原文

数上书说孝文帝[4],文帝宽[5],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6]。及孝景帝即位[7],错为御史大夫[8],说上曰[9]:“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10],诸子弱[11],大封同姓[12],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13],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14],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15],分天下半[16]。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17],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18],文帝弗忍[19],因赐几杖。德至厚[20],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21],即山铸钱[22],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23]。今削之亦反[24],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25],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26],楚王朝[27],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28],私奸服舍[29],请诛之。诏赦[30],罚削东海郡[31]。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32]。及前二年赵王有罪[33],削其河间郡[34]。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35],削其六县。

段意

记晁错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文帝时,晁错建议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文帝不忍,未采纳。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坚持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他认为,高帝时赐封三个旁支亲属——庶子齐悼惠王、庶弟楚元王、侄儿刘濞,分去了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刘濞,铸钱煮盐很富有,招致天下亡命之徒,阴谋作乱,应及早削减他的封地,以免酿成大祸。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减了楚王、吴王、赵王、胶西王的部分封地。

注释

  [1]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文帝时以文学任太常掌故,景帝时迁中大夫、内史、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劝农立本、徙民备边、抵御匈奴、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前154年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作乱,晁错为袁盎等所谗,被斩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兄弟同时被杀。太子:指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家令:太子属官,掌刑狱、钱谷、饮食。

  [2]得幸:得到宠爱。

  [3]从容(songyong):通“怂恿”。指怂恿太子。过:过失。可:应当,应该。削:削弱。指削弱吴王刘濞的势力。

  [4]上书:向皇帝呈送书面意见。书,古时下对上的一种文体。说(shui)):劝说。

  [5]宽:宽容。

  [6]日:一天天。益:更加。横:骄横。

  [7]孝景帝:刘启,西汉皇帝,文帝子。文帝后七年(前157年)继位。继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在位十七年。即位:继承皇位称帝执掌权力。

  [8]御史大夫:西汉全国最高监察和执法长官。臣下奏议由御史大夫上呈,皇帝诏令也由御史大夫交丞相下达诸侯王和郡国守相。与皇帝的关系亲近,有时权势超过丞相。

  [9]上:指汉景帝刘启。

  [10]昆弟:兄弟。

  [11]诸子:指刘氏昆弟之子。弱:弱小,指未成年。

  [12]封同姓:封赐同姓的刘氏家族为诸侯王。

  [13]故王:先王,此指汉高帝。孽子: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悼惠王:汉高祖庶长子刘肥,立为齐王。王齐:统治齐地(今山东境内)。

  [14]庶弟元王:汉高祖同父异母弟刘交,高帝六年立为楚王。

  [15]庶孽:旁系(亲属)。

  [16]分天下半:分给了全国的一半。

  [17]太子之郄(xi):指皇太子博戏杀吴太子而引起的矛盾、怨仇。郄,空隙,嫌隙。

  [18]诛:杀。

  [19]弗:不。

  [20]德:恩德。

  [21]乃:竟。骄溢:骄横放肆。

  [22]即:就在。

  [23]谋:策划。

  [24]削:指削减封地,减少权力。

  [25]亟(ji):急,迅速。

  [26]三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

  [27]楚王:刘戊,楚元王刘交之孙。文帝六年(前174年)嗣父爵为楚王。

  [28]因:趁机。薄太后:汉高祖妃子,汉文帝的生母。服:居丧。即穿上丧服为死者守孝表示哀悼。

  [29]服舍:居丧时所住的屋子。

  [30]诏:皇帝的命令文告。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下诏书”。

  [31]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北。

  [32]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会(kuai)稽郡:今江苏省苏州市。

  [33]前二年:“三年冬”的前二年,即景帝元年。赵王:刘遂,汉高祖六子刘友之子。封地在今河北省南部。

  [34]河间郡:今河北省献县一带。

  [35]胶西王印(ang):刘印,刘肥之子。胶西,今山东高密县西南。卖爵:出卖爵位。汉景帝采纳晁错重农贵粟的主张,规定,凡向朝廷交纳粮食,朝廷按粮食的多少,给予相应级别的爵位。奸:盗窃,贪污。[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