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村童話》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北極村,主人公不情願地被送到姥姥身邊,只有六七歲,她是孤獨的,離開了父母,到北極村和姥姥生活。在北極村里,她有時自己尋找童年的樂趣,和雞鴨螞蚱蟈蟈打交道,她感受着北極村的民風民俗,聽姥姥講一些神奇的鬼怪故事。她對因為咬人就被拴起來的"傻子"充滿同情,對被人孤立冷落的"老蘇聯"感到親切,對姥爺失去兒子的痛苦充滿憐憫,對姥姥的不知情十分同情。
成書過程
遲子建在大興安嶺師範專科學院就讀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練筆,嘗試着發表自己寫的短篇小說,卻常常收到編輯部寄來的退稿信。後來黑龍江《北方文學》的雜誌編輯的話語對她觸動很大,於是在一個下了晚自習的晚上,遲子建開始寫作《北極村童話》。《北極村童話》寫好後,1985年遲子建在黑龍江作協辦的小說創作研討班上向《人民文學》的編輯朱偉請教。小說最終順利刊登在1986年2月的《人民文學》上,那也是遲子建登上文壇的第一個中篇小說。
作品主題
《北極村童話》通過童年開始和結束兩個階段的分析,來品味其中獨特的兒童視角所營造出的不易被成人體察的原生態的生命情境,和關於生存、成長、人性等深沉的思考。
《北極村童話》 是非常逼近遲子建真實童年的一部作品。遲子建的創作是發於民間自覺,親和民間立場還是書寫民間情懷,根源在於她童年在北極村的真實經歷,血脈中的繼承促成這位富有創造力的作家通過本土的自然景觀、文化背景傳達繽紛的人生故事,把深層的歷史傳統和無形的人文故事,滲透在有形的民風習俗中,折射人性的思考和東北黑土地的延承和變化。 [1]
藝術手法
小說的敘事內容與藝術特色緊密結合,通過多樣的敘事手法,為讀者展現出北極村的溫暖而憂傷的世界。小說一開始就寫道:"假如沒有真純,就沒有童年。假如沒有童年,就不會有成熟豐滿的今天。"兒童視角,是讓兒童來擔負觀察感知和敘事的角色,通過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對世界做出符合兒童思維方式的判斷和評價。孩子的眼睛是單純而犀利的,當讀者透過他們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時,能夠更加真實自然地感受世界,用一顆單純敏感的心體會世間的溫情。
遲子建將景物看成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將自然景物與人的精神相互滲透,使自然景物與人產生了一種不可分割和諧,使人更多地吸納了北極村大自然的靈氣。對於北極村的自然美景的不竭餘力地描寫,也將北極村平靜寒冷的生活籠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遲子建對於城市污濁的生活體驗使其更加精心地營造鄉村恬靜的生活,是對和諧溫情精神家園的一種自覺回歸。
整篇小說貫穿着遲子建特有的溫情,閃爍着一種人性的溫暖,能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的心靈,能在 黑暗的夜空為人點亮希望之光。這與小說採用兒童視角有關,因為兒童純真的心理更能把握生活中的美好與溫暖,使小說充滿童話世界的夢幻美。
小說用詩一般的語言更多地寫北極村村民的歡樂、淳樸和善良還有優愁。雖然也有幾分苦澀,但更多的是充滿着暖意和關懷。作者在自己熟悉的鄉土世界裡深入挖掘着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生與死以及在這種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人生命運。他們的生命掙扎與生命伸展,心靈的衝突與和諧。
小說採取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中,讀者隨着燈子的心靈世界的探問一步一步看到了故事中的人物,了解了他們的命運。通過燈子這個敘述主人公的回憶我們知道她被送到遠離城市的北極村的姥姥家,是因為媽媽擔心燈子的多嘴會闖出禍事。孩子多嘴,就將孩子送到農村,並非母親心狠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的言論禁錮,人人如履薄冰,以至母親都不放心孩子,擔心孩子言多必失,給家裡帶來滅頂之災。燈子不僅是北極村裡的領路者,同時她以稚嫩的童心給予着每個人以同情,她可憐姥姥不知兒子死訊,可憐傻子被鎖鏈囚禁的境遇,可憐蘇聯老奶奶的無所依賴;同樣燈子也對生活給予着自己追求的快樂,她對她不願意的、她所氣悶的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抗,凸顯出兒童世界裡的自我意識。
作品評價
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蔣子丹:《北極村童話》對於遲子建,其意義不僅讓她在文壇嶄露了頭角,更像一隻音準,校準了她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調。
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霍春華:這本書沒有直接描繪歷史事件和人心的承擔,但在字裡行間,卻讓讀者通過文字讀到了那段歷史的沉重,感到了每個人承受的巨大孤獨和苦痛,可貴的是在孤獨之間,在沉重之間,卻能清晰地感到那些潛藏的、暗涌的某種人性溫暖,給人以希望和勇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