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

來自中藥大全 的圖片

目錄

基本信息

拼音;注音 Bā Dòu Yè

別名; 雙眼龍葉(《嶺南採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詳"巴豆"條。

功能主治; 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

①《嶺南採藥錄):"治惡瘡,痰核。瘡癬,疥癩等疾。"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蛇傷,理跌打。"

用法用量 內凰研末酒沖。1~5厘;或膠囊裝。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複方 ①治瘧疾:㈠巴豆葉(研細末)一厘,膠囊裝,開水送服。㈡大葉雙跟龍葉五厘,尖檳六分。研末用酒沖飲。 ②治跌打:巴豆葉三錢,兩面針五錢,黑老虎五錢,金耳環三錢,千里馬五鎮,千斤拔五錢。共為末,姜、蔥搗爛,和藥末敷傷處。

③治寒濕下墜,下肢浮腫:巴豆葉八錢,煎水熏洗。(選方均出《嶺南草藥志》)

④治毒蛇咬傷:乾巴豆葉研末,每次二分,冷開水沖服。(《中醫方藥學》)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巴豆葉

基本信息

拼音注音 Bā Dòu Yè

別名 雙眼龍葉、大葉雙眼龍葉。

英文名 Croton Leaf

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tiglium L.

採收和儲藏:隨采隨用,或采後曬乾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

巴豆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後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星狀毛,干時呈淡黃色。總狀花序頂生,長5-14cm,有時達觀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鑽狀,長約2mm;雄花花梗細而短,長3-4mm,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長約2mm;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卷,內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20,着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葯干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長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長約2.5mm;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cm,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長約是1cm,寬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性狀 性狀鑑別 單葉,具柄;葉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7cm寬3-7cm,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淺疏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較淡,幼葉兩面疏被星狀毛,基部具3脈,近柄兩側各具1腺體。氣微,有毒。

藥理作用 巴豆葉的鹽水浸出液在體外試驗中,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歸經 三焦;大腸經

性味 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殺蟲解毒。主瘧疾;痹證;跌打損傷;纏腰火丹;瘡癬;蛇傷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酒沖,或膠囊裝,0.03-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浸酒搽。

各家論述 1.《嶺南採藥錄》:治惡瘡,痰核,瘡癬,疥癩等疾。

2.《南寧市藥物志》:治蛇傷,理跌打。

摘錄 《中華本草》[1]

參考文獻

  1. 巴豆葉,醫學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