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来自搜狐的图片
《yī jiàn xiǎo shì 》


作品名称 :《一件小事》

作者 :鲁迅

创作年代 :20世纪10年代

作品出处 :《呐喊》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一说散文)


《一件小事》[1] 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一位人力车夫撞到人但并没有其他人看见,且在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和“我”的思想情感前后变化的叙述,歌颂了普通劳动者人力车夫正直、善良、无私、勇于负责的高尚品质,表现出“我”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进而揭示出了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深刻社会主题。全文短小精悍,情节真实可信,通过小事展现深刻的道理,是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目录

作品原文

一件小事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2] 


内容梗概

《一件小事》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民国六年冬天,“我”因生计关系出门,雇了一辆人力车。在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我”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走,但他却完全不理会“我”,而是跑过去搀扶起老妇人,并问她伤势如何,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我”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我”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后来,巡警叫“我”自己再雇车,我托他将车费交给那名车夫。

创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新认识。这个时代背景为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现实依据。 《一件小事》当作于1919年下半年,首次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文末的“1920年7月”可能是收入集子时作者的误记。这是鲁迅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小说。

作品鉴赏

《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一个“ 下等人”的高尚人格的力量。寒风中,车夫搀扶着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如此真实且具有代表性,显示了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切入之深。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 。[3] 

《一件小事》叙写的是知识分子“我”从一个人力车夫身上看到生活的希望和获得改造自己力量的故事;作品以恳切真挚的笔致,描绘了人力车夫高大的正面形象,以充满热情的歌唱,抒发了作者对城市苦力工人的敬意和赞美。

文章情节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看起来甚至有点平淡无奇:拉车的车夫在路上为了搀扶一位被他无意中带倒、并且自称“摔坏了”但在雇主眼中却是在“装腔作势”的老女人而不听雇主的催促,然后又放弃了生意去帮助这位与自己不相识的老女人,最后雇主“我”深受感动,托警察将车费交与那名车夫。但是就在平淡的情节中透露着作者对车夫这类人的赞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是都十分成功,如“大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等都是关于对“风”的刻画,说明当时天很冷,路上几乎没有人,就算是撞了人不管不顾逃走也没有关系,但是车夫并没有逃避责任,反而放弃生意,搀扶老女人,担当起责任。这些使得车夫的形象刹那间就伟大起来。环境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灵魂形象高大的车夫,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车夫的赞美。

在写作特色上,这篇文章是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成功运用的典型。同时,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作为雇主的“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并且以“我”的前后思想为变化作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勤劳善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车夫这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小说语言并不华丽,语言风格也不似鲁迅平时那般冷峻嘲讽,反而是属于那种朴素无华的风格,叙述也是以淡淡的语气,甚至有点儿轻描淡写的感觉,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感情的抒发。如:“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看似平凡的几笔,却是直接抒发出了“我”同时也是鲁迅先生自己对于车夫的敬佩。

《一件小事》篇幅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是一篇影响深远却又十分独特的文章。全文仅一千字左右,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虽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作品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小说的深刻内涵并未寄寓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及人物关系的幽微变化之中,而是以颇具自传性的“我”记忆中的一个单独事件为导引,显现出围绕事件、自我、怀疑等主题建构的知识分子心路,并与鲁迅的心灵史和生活史形成应答。

名家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陈安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一件小事》中,鲁迅怀着崇敬的心情,歌颂了城市人力车夫,写出了他们深厚的阶级友爱,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朴实、浑厚、坚韧的性格;并且从对比中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和对劳动人民的冷漠情绪。小说中的‘我’并不就是鲁迅,但也确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以劳动人民为榜样改造自己的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孙中田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件小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人力车工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原副会长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史》:“歌颂了一个世俗眼光中的渺小者的灵魂同样可以高大。”

后世影响

《一件小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把城市工人作为高大的正面形象歌颂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代学界研究者围绕《一件小事》的文学史价值、社会文化内涵、叙事策略和文化转译等议题的论述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一件小事》长期位列中小学语文教材及读本的重点篇目,并反复被大学现代文学史教材提及,具有比较深广的社会接受效应。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相关视频

《一件小事》作者鲁迅 朗诵鄢继烈制作布衣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