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佛国天竺古寺(李津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慈悲佛国天竺古寺》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津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慈悲佛国天竺古寺
在天竺山莲花峰麓,西接飞来峰,东傍月桂峰,就是下天竺法镜寺。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印度高僧慧理在此建翻经院,原与灵隐寺为一体。所以白居易有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此寺高僧接踵,僧才辈出。
陈凤诰书联:
开辟灵山,创来千百余年,惟此道场第一;
慈悲佛国,添得上下两院,居然天竺成三。
上联说,开辟灵山,创建以来已有一千几百年,只有这里是杭州最早的佛教道场。灵山,又名灵鹫山。
到了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僧人宝掌在下天竺西南2里许创建中天竺寺。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吴越王钱俶在中天竺西南约4里创建天竺观音看经院,后改院为寺,就是上天竺寺。下联联系这些史实,说这一带是慈悲为怀的佛国,居然有了3个天竺寺了。杭州人一般也称下天竺为三天竺。
在天竺山稽留峰北,即是中天竺法净寺。安南(今越南)僧人澄观,曾在此译著了不少佛经。旧时有天香阁、水月楼、华严阁等建筑。诗人墨家常到水月楼吟诗题字。今寺内设杭州市佛教学院。
耸峙山腰,普渡人间苦厄;
中分法界,群瞻自在慈悲。
因为法净寺处在下天竺至上天竺山间,所以上联说中天竺法净寺耸峙在天竺山的山腰。3个天竺寺都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都能“普渡人间苦厄”。下联说三天竺一带的佛地、法界,由这些寺庙中分了,法界也就是佛界。结尾6个字是说,信众正在瞻仰观自在菩萨的大慈大悲。“观自在”意即“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也就是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菩萨。
在天竺山乳窦峰北,白云峰南,就是上天竺法喜寺。后晋天福初,僧道翊云游来杭,在此结庐修行,发现山中有奇木发光,遂刻成观音像供奉。历代不少帝王参拜该寺。乾隆曾10次上天竺,亲题寺名“法喜寺”。寺前数尺见方的刻石“观自在菩萨”系清代洪于高书。
钱罕撰有一联:
像留奇木,庐结名山,舍利屡放光,西子湖头两竺私;
寺近诸天,钟闻下界,普陀遥在望,白云峰里白衣来。
此联写了一个传奇故事:僧人道翊结庐在此山,发现奇木,乃刻成观音像。舍利子屡屡发光,西子湖头与印度西竺何等相似。这是上联含义。下联说,寺近诸天,钟闻下界,多么灵显呀!看白云峰里走出白衣观音来!
陈家干题有一联: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烟火比;
佛号观音,南摩时闻耳畔,亿万众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
此联反映了三天竺香火兴盛的状况。自宋以后,天竺成了名闻遐迩的“湖上小西天”。明清时天竺进香成为江南的民间习俗。乾隆所咏“灵感无不应,香市倾城走”就是指此。“天竺香市”,清朝曾被列为“十八景”之一。香市也带动了市场贸易。
姜干也书有一联:
是福地,是洞天,佛法无边,片叶慈航资济渡;
有崇山,有峻岭,湖光并映,三莲雄殿聿辉煌。
洞天福地,本来是道教称神仙所居的名山胜景,这里是借道教的说法,称赞上天竺是神佛菩萨所居的福地、洞天。接着说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有慈悲的舟筏用来济渡世人,过渡到达彼岸。下联汲取了《兰亭集序》开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精华来描写上天竺的风光,山光水色同时照映,庄严的殿宇显得更加辉煌。佛教中原有“三处莲华藏世界”的说法。正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所写的:“上至天门,则诸山下伏,双峰(指南高峰、北高峰)锥立,西湖镜开。”
2023年9月10日 [1]
作者简介
李津军,男,1960年7月生,山东临邑人,大学专科毕业,中共党员,退休前在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任党委宣传部部长,高级政工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