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足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肿足蕨 |
中文学名:肿足蕨 拉丁学名:Hypodematium crenatum (Forsk.) Kuh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亚 门:真蕨亚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肿足蕨科 属:肿足蕨属 种:肿足蕨 |
肿足蕨,别名:活血草、金毛狗[河南]、黄鼠狼[贵州]、石猪鬃
蕨类金星蕨科肿足蕨属植物肿足蕨Hypodematium crenatum (Forsk.) Kuhn,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1]
形态特征
植株高(12-)20-50(-6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鳞片;鳞片长0.5-3厘米,狭披针形,先端渐狭成线形,全缘,膜质,亮红棕色。叶近生,柄长(5-)10-25(-30)厘米,粗1-3毫米,禾秆色,基部有时疏被较小的狭披针形鳞片,向上仅被灰白色柔毛;
叶片长(7-)20-30厘米,基部宽(6-)18-30厘米,卵状五角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圆心形,三回羽状;羽片8-12对,稍斜上,下部1-2对近对生,相距1.2-8厘米,向上互生;
基部一对最大,长(3.5-)10-20厘米,基部宽(3-)5-10厘米,三角状长圆形,短渐尖头,基部心形,柄长(2-)5-10毫米,二回羽状
;一回小羽片6-10对,上先出,互生,稍斜上,彼此接近,羽轴下侧的较上侧的为大,尤以基部一片最大,长(1.5-)3-7厘米,基部宽(1-)2-5厘米,卵状三角形,短渐尖头,基部近截形,下延成具狭翅的短柄,一回羽状;
末回小羽片长(0.5-)1.5-2.5厘米,基部宽0.5-1厘米,长圆形,先端钝尖,基部多少与小羽轴合生,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圆钝,边缘全缘或略成波状;基部一对羽片的上侧小羽片长1-4厘米,基部宽0.5-2厘米,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平截,以狭翅下延,一回羽状深裂;
第二对以上各对羽片向上渐次缩短,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短钝尖,基部圆截形或为浅心形,具短柄,二回羽裂;羽轴两侧的小羽片近等大。
叶脉两面明显,侧脉羽状,单一,每末回裂片2-3对,斜上,伸达叶边
叶草质,干后黄绿色,两面连同叶轴和各回羽轴密被灰白色柔毛;羽轴下面偶有红棕色的线状披针形的狭鳞片。
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1-3枚;囊群盖大,肾形,浅灰色,膜质,背面密被柔毛,宿存。
孢子圆肾形,周壁具较密的褶皱,形成明显的弯曲条纹,表面光滑。染色体2n=82。
分布范围
生于干早的石灰岩缝,海拔50一1800米。
性味
微苦、涩,平。[2]
肿足蕨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利湿,止血,解毒。
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或根茎上的绒毛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