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明复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原名卢湾区图书馆,前身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因卢湾区废区、并入新黄浦区,而于2012年3月改为现名。其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陕西南路235号,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系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成员单位。
该馆坐落于明复图书馆旧址,其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国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中国科学社首届董事会成员胡明复[1];此外,该图书馆的会心楼是中国科学社驻沪办事处和中国民主促进会旧址。
历史
1929年9月,中国科学社在上海亚培尔路(今陕西南路)购买土地,建造新的图书馆,其也成为中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公共图书馆。根据蔡元培的提议,以胡明复之名命名图书馆。1931年1月1日,明复图书馆正式开馆。
明复图书馆对外开放阅览,外借则限于科学社社员。抗战前每天开放时间4小时,读者均一天20人左右。抗日战争期间,南京藏书随科学社内迁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由于南京的中国科学社及生物研究所的建筑已毁于战火,北碚藏书全部移藏上海馆
1954年,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决定将明复图书馆全部藏书及基地、馆舍、设备和购书基金等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并于1955年2月由文化局接办。1956年,正式改建成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聘请科学家任鸿隽为馆长。1958年12月18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正式对外宣布并入上海图书馆。
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是1949年5月共产党接管上海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政教育处于6月16日接管上海市立图书馆,加以改造和发展而成。起初仍沿用旧名,1951年2月正式更名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1951年起,分批在市区设立区级阅览室。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先隶属上海市教育局,继于1952年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同年,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搬入位复兴中路的文化广场。
1956年,上海人民图书馆下设各区级阅览室脱离原建制,交由各区并组成一批区图书馆。
1958年10月,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四馆合并[2];同时,上海市文化局调整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上海人民图书馆裁撤,留存下来的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中文书刊约45万册左右连同馆舍、家具设备,以及部分人员(近60人)移交卢湾区以建立卢湾区图书馆(是时卢湾区馆正在筹建之中),编制下放卢湾区;原人民图书馆部分人员分别调离,其部分藏书也移交上海图书馆,包括新中国建立前出版的大部分中文书刊、外文书刊和线装书全部以及图书流通车,还包括1953年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私立海光图书馆的藏书。
1959年元旦,卢湾区图书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后因市文化局需要将复兴中路原馆址另作他用,另拨原市科学技术图书馆馆舍作区馆之用,遂于1959年8月迁至陕西南路235号原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继续开放。
1990年,卢湾区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报刊500多种。馆藏资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各个时期的书刊资料,还藏有共和国建立前出版的部分图书和期刊,以及《申报》全套影印本等。截至1996年,全馆共有工作人员44名,分设行政部和业务部,下设阅览外借、少儿、对外服务、采编、辅导和行政等组。
2004年,卢湾区斥资动迁居民,重新修整,将中国科学社小楼基本恢复原貌,而后将小楼交给卢湾区图书馆。2005年,经中国民主促进会确认,科学社旧址楼就是该党的成立大会旧址;同年6月3日,小楼正式作为卢湾区图书馆的楼栋启用,第一次活动是由上海市卢湾区图书馆和民进上海市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会心一笑——赵丽宏散文作品赏读会》,科学社旧楼从此被命名为“会心楼”。
2012年3月,为纪念中华民国第一位数学博士、中国科学社首届董事会成员胡明复,更名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视频
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是谁? ,搜狐,2019-08-27
- ↑ 阅读上海 ,搜狐,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