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黄斑区富含叶黄素,比周围视网膜颜色暗些。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1]

目录

黄斑研究最新发展

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眼科与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对患老化视网膜黄斑区病变(AMD)的60~81岁的病患者,进行补充叶黄素的临床研究,持续补充叶黄素15周后,视网膜黄斑部的色素含量有明显的增加,受损的视网膜组织也得到修补。研究显示,补充叶黄素,对于老年性视网膜黄斑区病变,至少是早期的病变,具有明显改善的效果。眼睛疾病研究控制协会(EDCC),通过对421例AMD患者和615例无病群体调研,得出结论:血清中类胡萝卜素浓度高的人群,AMD危险明显减少。因为叶黄素与玉米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同样具有抵御自由基在人体内造成细胞与器官损伤,所以也可防止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肿瘤疾病。[2]

黄斑水肿

1.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黄斑部视网膜内层液体积聚的结果。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眼外伤等多种疾病病变过程中的并发症。

2.病因病理:任何眼部疾病破坏了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就可能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常见的原因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性肿瘤及畸形、高血压、脉络膜新生血管、葡萄膜炎及眼内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药物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黄斑部视网膜前膜、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oats病、眼外伤、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前膜、白内障摘除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等。

3.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主要有代谢异常、缺血、流体静压作用、机械力、炎症反应和毒性反应等各种学说。如病变侵犯黄斑部毛细血管,或各种原因使玻璃体对视网膜有牵引,累及毛细血管,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结构受到破坏,血管内的液体和大分子物质向外渗漏,液体积聚在视网膜外丛状层的细胞外间隙,形成视网膜水肿。由于黄斑部外丛状层的Henle纤维呈放射状排列,因此积聚在此处内液体形成特征性的多囊形态。黄斑部中央区的细胞外间隙受液体积聚而扩张,因中央区的间隙较大,形成的囊腔也较大,周围则是较小的囊腔所围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