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襄公
前604年—前587年
政权 郑国
君主 郑襄公
历时 18年

目录

郑襄公

郑襄公(?-前587年),即姬坚,为春秋诸侯国郑国君主之一,是郑国第十三任君主。他为郑穆公子,在位18年[1]。前587年,郑襄公去世,其子郑悼公即位。[2]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包围郑国,三个月后,攻克了郑国。楚军从皇门进入,到达京城的大路上。郑襄公打赤膊,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说:“我不能顺应天命,不能事奉君王,使君王带着怒气来到敝邑,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唯命是听?要把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也听君王吩咐;要灭亡郑国,把郑地赐给诸侯,让郑国人作为奴隶,也听君王吩咐。如果承君王顾念从前的友好,看在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的福分上,而不灭绝我国,让我国重新事奉君王,等同于楚国的诸县,这是君王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我却不敢想,恭敬地坦白我的真心话,请君王考虑。”左右大臣对楚庄王说:“不能允许,得到了国土,没有放过的。”楚庄王回答:“郑国的国君能够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恐怕还是很有指望的罢!”楚军退兵三十里,允许郑国讲和。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元年)秋天,郑国执政大臣子家和子公杀死了郑灵公。郑国人想立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为国君。公子去疾闻讯,赶忙去对众大夫说:“先君尚有十二子,若立贤者为君,去疾无德无能;若立长者为君,大长兄公子坚尚在。去疾罪该万死,不敢越长兄的位置!”于是,众大夫们商议,扶立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是为郑襄公

向晋背楚

公元前604年(郑襄公元年),楚国郑国接受宋国的贿赂而放走了宋将华元为由,派公子婴齐率兵攻打郑国。当初,郑襄公的父亲郑穆公在位时,曾派执政大臣公子家领兵攻打宋国,在大棘大败宋兵,俘获宋将华元。宋昭公得知宋兵大败,主将华元被俘,连忙准备了百辆兵车和装饰齐全的四百匹战马,送往郑国赎回华元。可是,宋国的车马尚未来到郑国,华元自己已经跑回宋国。楚庄王派兵伐郑,郑襄公急忙派执政大臣公子宋去晋国借兵。晋国荀林父为将,领兵援救郑国。楚国又移兵攻打陈国,于是郑国得救。郑襄公在黑壤(又名黄父,山西沁水西北)与晋国结盟,继续奉行向晋背楚的政策。[3] 公元前600年(郑襄公五年),楚国再次派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兵前来救援郑国。[4]公元前598年(郑襄公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5]

献城降楚

公元前597年(郑襄公八年),楚庄王郑国背楚向晋为理由,又出兵伐郑。郑城东北角的城墙突然崩塌了十几丈宽,楚国大夫公子婴齐劝楚庄王说:“郑城陷塌,正是天意灭郑。我军正可乘机攻入城去,灭掉郑国,为什么要退兵十里?”楚庄王说:“现在郑国人已经知道我楚国兵威,不知我德。郑城危急,我退师十里以示德,看郑人是投降还是抵抗,再做决定。”

郑襄公正为城墙崩塌而着急,忽闻楚师退去,以为是晋国的救兵快要到了,便传令城内军民加强修筑城墙,日夜派人巡逻防守,毫无投降之意。

楚庄王连等几日,不但不见郑国开门投降,反而又修筑城墙,加强了防守,便又传令三军攻打郑城,日夜攻城不止。三个月后攻破城门,郑襄公姬坚为感谢楚庄王不灭郑国的大恩大德,,亲自去到楚营慰劳将士,杀猪宰羊,纳物朝贡,又派其弟公子去疾去楚营做人质,和楚国结盟。楚庄王得郑国,又率大军北上到延城(今河南延津北)驻扎,扬言要饮马黄河水,以武力向晋国示威。

这时晋国来袭,楚、晋两军在邲邑(今河南荣阳东北)激战。楚国大胜,郑襄公得知楚军打了胜仗,亲自到邲城朝见楚庄王,设丰宴庆贺胜利。[6]

对战晋国

公元前595年(郑襄公十年),晋国郑国反叛晋国而亲附楚国的缘故,所以发兵攻打郑国。[7]

公元前588年(郑襄公十七年),晋国联合四国兵马进攻郑国,从郑国东部攻入境内,向郑城进犯。郑襄公派大夫公子偃(郑襄公弟)领兵埋伏在丘舆(在郑国东部),打败了进犯郑国的五国之师,保住了郑国社稷。

历史评价

楚庄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8]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参见:郑世家

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郑文公

父亲:郑穆公

哥哥

郑灵公,名夷。

弟弟

公子去疾,字子良。

公子喜,字子罕。

公子𬴂,字子驷。

公子发,字子国。

公子嘉,字子孔。

公子偃,字子游。

公子舒,字子印。

公子丰

公子羽

公子然

公子志

儿子

郑悼公,名晞(一作沸、弗、费)。

郑成公,名睔,郑悼公之弟。

郑君𦈡,名𦈡(一作𫄸),郑成公兄。

视频

楚国大将都希望楚成王除掉郑襄公,楚武王却赦免了郑襄公 =

参考资料

  1. 郑世家第十二,国学网
  2. 郑襄公,华夏经纬网
  3.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
  4.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
  5.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七年,郑与晋盟鄢陵。
  6.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
  7.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8.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国学网
前任:
郑灵公
春秋郑国君主
前604年—前587年
继任:
郑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