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溝遺址
趙寶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西北約2公里的緩坡地上,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1]
趙寶溝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已發現的房址和灰坑有140餘處,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呈梯形,是一處發現規模較大的趙寶溝文化聚落遺址之一。 2006年5月25日,趙寶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目錄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趙寶溝遺址境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
1982年秋冬,敖漢旗文物普查時,趙寶溝遺址被發現。
1983-1988年,敖漢旗文物普查中陸續發現了趙寶溝文化遺址共60餘處 。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博物館聯合對趙寶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出土了大量文物,被考古界命名為「趙寶溝文化」。
研究價值
趙寶溝遺址為研究燕北暨西遼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提供參考,對研究中國北方史前史中文化具有重要地位。
遺址特點
趙寶溝遺址面積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已發現的房址和灰坑有140餘處,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呈梯形,成排分布,房屋分居住性房屋、進行公共活動的房屋、祭祀性房屋3類,居住面經夯砸,局部燒烤過,有的房址居住面和穴壁抹有草拌泥、細泥,部分房址有門道、柱洞和窖穴。趙寶溝遺址的主要特點是磨製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趙寶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赤峰市人民政府規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寶溝遺址保護規劃》項目 。
文物遺存
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較多,動物種類有豬、狗、牛、狍、馬鹿、斑鹿、貓、熊、鼢鼠、黃鼠、天鵝、魚、蚌等,其中,豬、狗為家畜,其它均為野生動物。趙寶溝聚落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中,可鑑定的脊椎動物骨骼標本538件,動物種類計14種。據有關動物體重資料,可粗略算出這些動物體重總計4592.39公斤,能提供純肉量2296.19公斤。該聚落遺址出土軟體動物貝殼215件。細石器一般為石鏃、石球和彈丸等,出土細石器94件,均為壓制而成。器形有刮削器、石鏃、石葉、石核、尖狀器、餅形器等。出土骨器41件,蚌器18件。骨器為磨製而成,器形有角錐、帶槽骨錐等。
趙寶溝遺址遺物有三靈紋陶尊、石雕熊、刻人面石斧、陶塑人面像、刻劃紋陶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像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生產工具中石器以打制為主,兼有磨製和細石器,最典型的是耜和斧。三靈紋陶尊,壓劃豬龍、飛鹿、鳳鳥圖案,從外部特徵看,與鳥頗為相象,鳳造型頭、冠、翅、尾等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的特徵完全接近,鳳長17.6厘米,寬9.6厘米,高8.8厘米;石雕熊,長14.5厘米,高9.5厘米,厚7.5厘米,器形較大,是趙寶溝文化時期典型的祭祀禮器,背部有深槽,石雕熊中部有孔,可懸掛,背部有網格紋飾,做平行狀。
歷史文化
趙寶溝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赤峰、哲理和河北北部一帶,趙寶溝遺址是趙寶溝文化的命名地 。趙寶溝文化是略晚於興隆窪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首次發現於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出土尊型陶器上有鹿、鳥、豬、魚等圖形,被學術界譽為「第一神圖」、「最早的透視畫」、「中國畫壇之祖」。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趙寶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西北約2公里的緩坡地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