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鸢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细叶鸢尾 |
中文名称:细叶鸢尾 拉丁学名:Iris tenuifolin Pall. 别称:老牛拽、细叶马蔺、丝叶马蔺 目:百合目 科:鸢尾科 属:鸢尾属 种:细叶鸢尾 |
细叶鸢尾(学名:Iris tenuifolia Pall.):多年生密丛草本,植株基部存留有红褐色或黄棕色折断的老叶叶鞘,根状茎块状,短而硬,木质,黑褐色;根坚硬,细长,分枝少。叶质地坚韧,丝状或狭条形。花茎长度随埋砂深度而变化,通常甚短,不伸出地面;苞片4枚,披针形,内包含有2-3朵花;花蓝紫色,直径约7厘米;外花被裂片匙形,爪部较长,内花被裂片倒披针形,直立。蒴果倒卵形,顶端有短喙,成熟时沿室背自上而下开裂。花期4-5月,果期8-9月。
叶可制绳索或脱胶后制麻。根及种子微苦,凉。安胎养血。用于胎动血崩。 种子功效同马蔺子。生于固定砂丘或砂质地上。产中国多地,也产于苏联、蒙古、阿富汗、土耳其。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目:百合亚目
亚属:无附属物亚属
组:无附属物组
命名者及年代:Pall., 1776
形态特征
多年生密丛草本,植株基部存留有红褐色或黄棕色折断的老叶叶鞘,根状茎块状,短而硬,木质,黑褐色;根坚硬,细长,分枝少。
叶质地坚韧,丝状或狭条形,长20-60厘米,宽1.5-2毫米,扭曲,无明显的中脉。
花茎长度随埋砂深度而变化,通常甚短,不伸出地面;苞片4枚,披针形,长5-10厘米,宽8-10毫米,顶端长渐尖或尾状尖,边缘膜质,中肋明显,内包含有2-3朵花;花蓝紫色,直径约7厘米;花梗细,长3-4毫米;花被管长4.5-6厘米,外花被裂片匙形,长4.5-5厘米,宽约1.5厘米,爪部较长,中央下陷呈沟状,中脉上无附属物,但常生有纤毛,内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约 5厘米,宽约5毫米,直立;雄蕊长约3厘米,花丝与花药近等长;花柱分枝长约4厘米,宽约4-5毫米,顶端裂片狭三角形,子房细圆柱形,长0.7-1.2厘米,直径约2毫米。
蒴果倒卵形,长3.2-4.5厘米,直径1.2-1.8厘米,顶端有短喙,成熟时沿室背自上而下开裂。花期4-5月,果期8-9月。[1]
分布地域
国外分布:欧洲;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达乌里;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南部; 蒙古; 前苏联欧洲部分。
国内分布: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自治区,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宁夏自治区, 甘肃省, 新疆自治区, 湖北省, 中国。[2]
生长环境
鸢尾在野生状态下生长于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种植环境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喜温凉气候,耐寒性强。[3]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要避开梅雨季节),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分割根茎时,以3至4个芽为好。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翌年开花。在进行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距依种类而异,强健种为50×50厘米,一般品种在20×20厘米左右。[4]
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开花。[5]
一只种球经过一年的种植开花后养分将会耗尽,产生新根,新球周围又会有许多子球,子球通过1至2年的种植,又可发育成开花球。世界花卉种植专家对球根鸢尾的腋芽、鳞茎、茎盘、花茎等不同器官进行组织培养,使之长出新的球茎,这为加速繁殖及培育无病害的健壮母球提供了新办法。
价值
叶可制绳索或脱胶后制麻。
根及种子:微苦,凉。安胎养血。用于胎动血崩。 种子:功效同马蔺子。
蒙药:主治妊娠出血,胎动不安,崩漏《蒙植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