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约翰内斯·延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 原图链接

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德语: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1907年6月25日-1973年2月11日),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原子核壳层模型而与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共同获得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奖金1/2[1][2]

简介

汉斯.丹尼尔.简森1907年6月25日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位园艺工人.詹森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刻苦,好独立思考问题.早在中学时期,自然科学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物理学更使他着迷.1923年,年仅16岁的詹森失去了父亲,这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并没有中断学业,而是更加勤奋刻苦.詹森之所以能继续读书,得益于他的老师的帮助,这位老师很早就看出了他的才能,为他在奥伯纳理科中学(Oberrealschule)取得了奖学金.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并进入大学.詹森于1926年至1931年间先后在弗莱堡大学和汉堡大学攻读物理、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在校期间,他深受著名物理学家伦琴(W.K.Rontgen,1845~1923)著作的影响,使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献身于这门学科.1932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在汉堡大学工作,担任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助教。

1941年他受聘在汉诺威工学院担任临时教授,战后成为该校理论物理学教授。1949年他成为海德堡大学教授。同年他在海德堡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成为新的核壳层模型理论的提出者之一.1955年他与迈耶夫人合写了5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6这一著作。

詹森曾历任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通讯会员.他还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伯克利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印第安纳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拉约里加州大学等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从1955年开始,詹森还兼任德国学术刊物5物理杂志6的副主编.詹森终生未婚,1973年2月11日逝世于德国海德堡。[3]

成就

延森的早期研究,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专注于对电子层的统计学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完善,对其作了重要的改进。年代末他开始研究原子核,1939年他已经在实验分析中,提出了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概念,但这一模型并未受到重视,因为玻尔在1936年提出的液滴模型已经能够很好地描述原子核反应,使得延森提出的原子核内轨道的概念似乎没有意义。

此后,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继续发展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停滞不前,直到1940年代末延森才又重新致力于这一课题。1948年,延森在假设有强自旋轨道耦合(原子内电子的角动量与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成功地解释了幻数的存在,提出幻数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壳层结构。幻数对原子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原子核中存在幻数时,核子充满了某个能级,没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级跃迁,因此这些原子核相当稳定。   与此同时,美国的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在恩里科·费米提出了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可能性后,也得出了与延森相一致的结论。延森与格佩特-梅耶因此开始频繁地交流,最终得出了对原子核几乎完整的特性描述。1955年他们两人在合著的《ElementaryTheoryofNuclearShellStructure》(原子核壳层结构的基础理论)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模型,借此成就,他们一同被授予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获奖的还有发现基本粒子对称性原理的E·P·维格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