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斗笠 |
---|
斗笠又称笠帽、竹笠、箬笠、箬笠,是一种以竹子编成的宽大帽子,呈圆锥形,是将成熟竹子劈成竹篾用以作为胎骨,再附上一层层的竹叶或竹篾,并使用丝线固定,是东亚及东南亚农夫及渔民的传统日常服饰,轻便好用,可遮阳挡雨,大多为手工制作,造价低廉。斗笠常见于中国文学之中,如:《红楼梦》,对于材料却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捡拾桂竹笋掉落的笋箨,以尖端较具韧性者为佳,曝晒干燥后,再将一片片的竹笋壳反卷扎成一捆,燃烧磺石加以熏白。其次,在选择竹子时,因为要制作有弹性又不至过于软嫩或老硬的竹篾,需选用三年生的竹子,并且不能有虫蛀。农历七到九月之间的采收的竹子,因为容易遭蛀,所以回来还要先用水煮过。从准备材料的细节上,就可看出前人对于植物深刻的认识,以及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的智慧。[1]、《渔歌子》[2]等。[3]
历史沿革
斗笠的历史悠久,从《诗经.小雅》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早期的农业台湾,一顶顶的斗笠更是宛若田野边最美的天际线,除了是描绘农村风光常见的帽饰,同时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有人即以“平民的冠冕”来讴歌。斗笠在台湾也有文学渊源。民国53年创刊至今的本土诗刊《笠》,在命名之初曾有“台湾诗刊”、“华丽岛诗刊”的发想,也有人“相思树”、“榕树”、“凤凰木”之类的意见,但最终在诗人林亨泰的突发奇想当中,提出了以“笠”为名,并以之与皇冠比拟。诗人的想像毋宁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