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淳于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淳于恭(?年-81年),字孟孙北海郡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人。善于讲解《老子》,清静不慕荣利。[1]东汉侍中

生平

淳于恭家有山田,种植果树,有人跑去偷果实,淳于恭就帮他採收。又看见有人偷割穀类作物的幼苗,淳于恭担心他人会感到愧疚,于是躲在草丛中,等偷盗的人离开后才出来,乡里的人因这件事受感化。[2]

隐居养志

新朝末年,到处发生饥荒、战乱。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将被强盗煮食,淳于恭请求代替,结果两人平安无事。淳于崇去世后,淳于恭养孤抚幼,教诲他们学习,如果孩子们不守法度,就鞭打自己,来感化孩子,孩子们惭愧而改过。后来村庄开始被盗贼侵扰,百姓放弃耕种,淳于恭常常独自一人耕田,乡人劝他说:「现在时势大乱,生死都不知道。何必白白耕种自讨苦吃呢?」淳于恭说:「即使我没能有所收获,对别人有何损失。」于是继续耕种。后来州郡连续徵召,淳于恭都没有前往任职。于是隐居养志,躲在山泽之中。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法度。建武年间,郡里举他做孝廉、受司空提拔,都不愿前往。隐居在琅邪黔陬山,一住就住了几十年。[3]

平步青云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书称讚淳于恭的品德,通知郡里赐他绸帛二十匹,遣公车,任命淳于恭为议郎。引见一整天,询问时政,升任淳于恭为侍中骑都尉,礼待甚优。他所举荐的贤人,全都受到徵召任用。不论进对或陈述政见,淳于恭都以道德爲本,汉章帝和淳于恭的谈话,没有一次不说好的。[4]

白虎观会议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丁鸿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班固及广平王刘羡等人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相同和不同的见解。汉章帝命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命发问,时任侍中的淳于恭向上奏报,由汉章帝亲自作出裁决,将结果记录下来,撰成《白虎议奏》。[5]丁鸿在论难中才高一筹,汉章帝称他殿中无双丁孝公。[6]

病重逝世

建初五年(公元81年),淳于恭病重,汉章帝派人慰问,淳于恭在任内去世。诏书褒奖讚叹,赐谷千,刻石立阙于闾门以表彰。命淳于恭的儿子淳于孝为太子舍人[7]

参考资料

  1. 后汉书·淳于恭传》: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也。善说老子,清静不慕荣名。
  2. 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採。又见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
  3. 后汉书·淳于恭传》:王莽末,岁飢兵起,恭兄崇将为盗所亨,恭请代,得俱免。后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初遭贼寇,百姓莫事农桑。恭常独力田耕,乡人止之曰:「时方淆乱,死生未分,何空自苦为?」恭曰:「纵我不得,它人何伤。」垦耨不辍。后州郡连召,不应,遂幽居养志,潜于山泽。举动周旋,必由礼度。建武中,郡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应,客隐琅邪黔陬山,遂数十年。
  4. 后汉书·淳于恭传》:建初元年,肃宗下诏美恭素行,告郡赐帛二十匹,遣诣公车,除为议郎。引见极日,访以政事,迁侍中骑都尉,礼待甚优。其所荐名贤,无不徵用。进对陈政,皆本道德,帝与之言,未尝不称善。
  5. 资治通鑑·卷四十六》:十一月,壬戌,诏太常:「将、大夫、博士、郎官及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製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名儒丁鸿、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及广平王羡皆与焉
  6. 东观汉记·丁鸿传》:肃宗召鸿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白虎观,鸿最明,诸人称之。上歎嗟其才,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7. 后汉书·淳于恭传》:五年,病笃,使者数存问,卒于官。诏书褒歎,赐穀千斛,刻石表闾。除子孝为太子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