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活板是北宋官員、科學家沈括創作的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是關於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記錄,詳細記載了活板製作與印刷的過程,通過沈括的介紹,活板的面貌在讀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現。文章條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優點、活字印刷的特徵——「活」來進行說明,將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靈活作鮮明的對比,使這種對比方法貫穿在全文的說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優越性,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

目錄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進士。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次年任翰林學士。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撰《作品原文 活板1 板印2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3。自馮瀛王4始印五經,已5後典籍皆為板本6。

慶曆7中,有布衣8畢昇9,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10,每字為一印,火燒令11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2紙灰之類冒13之。欲印,則以一鐵范14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5,藥16稍鎔17,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19;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21。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2。更互23用之,瞬息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25。有奇字26素無備者,旋27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28,文理29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30。不若燔31土,用訖32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3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34所得,至今寶藏3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題目是後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板印:指雕版印刷。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之,指「版印書籍」。

馮瀛王:即馮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滄縣西)人,歷仕後唐至後周。死後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是中國古代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馮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議刻印五經發賣。

已:已,同「以」。

板本:版印書籍,相對於抄本而言。

慶曆: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

畢昇(?—約1051):蘄州蘄水直河鄉(今屬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發明家,首創活字印刷術。

錢唇:銅錢的邊緣

令:使。堅:硬。

和(huò):混合。

冒:覆蓋。

鐵范:鐵製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煬,烘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鎔:同「熔」,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自:另自,另外。

布字:排印。

具:準備(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就:完成。

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貼,一作「帖」。

奇字:生僻字。

旋:立刻。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燒。

訖(qì):完畢。

殊不:一點也不。殊,根本。

群從(cóng):古代稱侄子為「從子」,這裡指子侄輩。從,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輩。

寶藏(cáng):珍藏。

白話譯文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採用刻版印刷了。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準備一塊板內有重複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籤,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籤,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製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創作背景

沈括在創作《夢溪筆談》時,政治上不得志,對於繼續走上仕途的渴望並不強烈,因此在他在序中云:「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者,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所錄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見沈括寫《夢溪筆談》,不非議朝政大事和議論他人,只是率性而談。《活板》創作於北宋年間,當時經濟發達,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與活版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基本上同時代,且親眼見過由自己的侄輩珍藏的活字,其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作品賞析

文字賞析 《活板》是一篇介紹活字印刷術的科普說明文,它的說明對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優點,是活字印刷的特徵。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這個「活」字來進行說明的,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說明:

其一,以《活板》命題,以「活」字總領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綱。

其二,緊緊扣住「活」字安排說明順序。文章開頭由雕板談及畢異發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紹「其法」,這個「法」就是活字印刷的過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順序(亦稱時間順序)進行介紹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紹活字印刷的方法和過程中,沒有出現一個「活」字,而字裡行間,卻無不在說明一個「活」字。「每字為一印」,字印獨立,不像雕版那樣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塊板,可見使用靈活;「有奇字素無備者,旋(用膠泥)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足見制字取材容易,簡便靈活;字數少則「每字為一印」,多則「二十餘印」,無則「旋刻之」,可謂機動靈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謂快速靈活;拆版時,「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輕省靈活……一個「活」字,貫穿了活版印刷的全過程。

其三,使用對比說明方法,突出一個「活」字。文章一開頭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將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靈活作鮮明的對比,使這種對比方法貫穿在全文的說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優越性,這是頗具匠心的。在介紹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雖然沒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紹活版印刷優點之中,無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費。

《活板》一文正是抓住了「活」字,才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唐宋散文》:《活板》是關於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記錄,詳細記載了活板製作與印刷的過程,是一篇意義重大的科學文獻。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田建平《關於畢昇及其活字印刷術》:至少在1900年以前,《活板》是對畢昇及其活字印刷術惟一的文獻記載,沈括的這篇文章於活字印刷術記之甚確,是一篇珍貴的記載。

夢溪筆談》。著述傳世的尚有《長興集》等。

作品原文

活板1 板印2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3。自馮瀛王4始印五經,已5後典籍皆為板本6。

慶曆7中,有布衣8畢昇9,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10,每字為一印,火燒令11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2紙灰之類冒13之。欲印,則以一鐵范14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5,藥16稍鎔17,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19;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21。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2。更互23用之,瞬息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25。有奇字26素無備者,旋27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28,文理29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30。不若燔31土,用訖32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3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34所得,至今寶藏3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題目是後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板印:指雕版印刷。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之,指「版印書籍」。

馮瀛王:即馮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滄縣西)人,歷仕後唐至後周。死後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是中國古代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馮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議刻印五經發賣。

已:已,同「以」。

板本:版印書籍,相對於抄本而言。

慶曆: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

畢昇(?—約1051):蘄州蘄水直河鄉(今屬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發明家,首創活字印刷術。

錢唇:銅錢的邊緣。

令:使。堅:硬。

和(huò):混合。

冒:覆蓋。

鐵范:鐵製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煬,烘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鎔:同「熔」,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自:另自,另外。

布字:排印。

具:準備(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就:完成。

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貼,一作「帖」。

奇字:生僻字。

旋:立刻。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燒。

訖(qì):完畢。

殊不:一點也不。殊,根本。

群從(cóng):古代稱侄子為「從子」,這裡指子侄輩。從,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輩。

寶藏(cáng):珍藏。

白話譯文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採用刻版印刷了。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準備一塊板內有重複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籤,每一個韻的字作為一個標籤,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製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創作背景

沈括在創作《夢溪筆談》時,政治上不得志,對於繼續走上仕途的渴望並不強烈,因此在他在序中云:「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者,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所錄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見沈括寫《夢溪筆談》,不非議朝政大事和議論他人,只是率性而談。《活板》創作於北宋年間,當時經濟發達,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與活版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基本上同時代,且親眼見過由自己的侄輩珍藏的活字,其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作品賞析

文字賞析 《活板》是一篇介紹活字印刷術的科普說明文,它的說明對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優點,是活字印刷的特徵。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這個「活」字來進行說明的,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說明:

其一,以《活板》命題,以「活」字總領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綱。

其二,緊緊扣住「活」字安排說明順序。文章開頭由雕板談及畢異發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紹「其法」,這個「法」就是活字印刷的過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順序(亦稱時間順序)進行介紹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紹活字印刷的方法和過程中,沒有出現一個「活」字,而字裡行間,卻無不在說明一個「活」字。「每字為一印」,字印獨立,不像雕版那樣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塊板,可見使用靈活;「有奇字素無備者,旋(用膠泥)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足見制字取材容易,簡便靈活;字數少則「每字為一印」,多則「二十餘印」,無則「旋刻之」,可謂機動靈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謂快速靈活;拆版時,「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輕省靈活……一個「活」字,貫穿了活版印刷的全過程。

其三,使用對比說明方法,突出一個「活」字。文章一開頭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將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靈活作鮮明的對比,使這種對比方法貫穿在全文的說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優越性,這是頗具匠心的。在介紹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雖然沒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紹活版印刷優點之中,無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費。

《活板》一文正是抓住了「活」字,才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唐宋散文》:《活板》是關於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記錄,詳細記載了活板製作與印刷的過程,是一篇意義重大的科學文獻。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田建平關於畢昇及其活字印刷術》:至少在1900年以前,《活板》是對畢昇及其活字印刷術惟一的文獻記載,沈括的這篇文章於活字印刷術記之甚確,是一篇珍貴的記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