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氦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氦闪是低质量恒星(0.8~2.0太阳质量)在红巨星阶段非常短暂的热失控核聚变,大量的氦经由3氦过程成为碳。预测太阳在演化成红巨星阶段时,将在离开主序带12亿年后经历氦闪。另一种更为罕见的热失控氢融合过程也可能发生在白矮星表面发生,叫作“吸积”。

低质量恒星不能产生足够的重力压力启动正常的氦融合。当核心中的氢耗尽后,留在核心的氦会被压实成简并态物质,以量子力学压力支撑来对抗重力塌缩,而不是热压力来支撑。这使核心的密度和温度持续增加。当温度达到一亿K,就有足够的热,导致氦融合(或氦燃烧)在核心进行。然而,简并态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是在热压力变得非常高,超过简并压力之前,温度的变化不会产生体积的变化。在主序星阶段,恒星以热膨胀调节核心的温度,但在简并态物质的核心没有这种机制。氦融合增加了温度,从而增加了核聚变的速率,进而使反应中的温度失去控制,形成热失控的核反应。这产生非常快速的氦融合,但只持续了几分钟,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闪光。短暂的时间内释放出能量的速率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效率。

在正常状态下,低质量恒星的巨大能量释放,会导致核心大部分的脱离简并态,从而能够因热而膨胀[1]。然而,消耗的能量与氦闪释放的总能量一样多,而且任何的多余能量都会被外层吸收。因此,氦闪大多无法经由观测探测到,而只能经由天体物理模型描述。核心在膨胀之后开始冷却,大约只要经历10,000年的时间,光度和半径都将只有原先的2%。据估计,电子简并态的氦核心质量约为恒星质量的40%,而核心的6%被转化成

红巨星

质量低于2.0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红巨星演化的阶段,氢的核聚变随着氢的枯竭而在核心中停止,留下富含氦的核心。然而,氢的融合在核心外围的壳层中仍继续进行,产生的氦会继续累积到核心,使核心的密度增加。但不同于大质量恒星的是温度始终不能达到氦融合的水准,因此氦融合反应不会开始。这导致核聚变产生的热压力已不足以对抗重力塌缩,与创造出在大多数恒星中发现的流体静力平衡。这将导致恒星开始收缩并使温度升高,直到它最终被压缩到足以使氢芯成为简并态物质。这种简并压力终于足以阻止最中心物质的进一步塌陷,但核心的其它部分仍继续收缩,温度也继续上升,直到可以点燃氦融合反应的点(≈1×108 K),并开始氦融合。

爆炸性的氦闪源于简并态物质中。一旦温度达到1亿至2亿K,氦融合就会开始使用3氦过程进行,温度会迅速上升,进一步提高氦融合率,而因为简并态物质是很好的热传导体,会使反应区域扩大。

然而,由于简并压力(纯粹是密度的函数)是主导热压(与密度和温度的乘积成比例),使总压力与温度的依赖度相当薄弱。因此,温度的急遽升高只会导致压力轻微增加,因此核心不会稳定的膨胀来降温。

这种失控的反应速率在几秒钟内就能攀升至正常能量产量的1,000亿倍左右,但要直到温度升高到热压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的程度,简并态物质才会被消除。 然后,核心可以膨胀而冷却,氦的燃烧也会稳定与持续进行。

质量大于太阳2.25倍的恒星,核心可以达到燃烧氦所需要的温度,而其核心不会成为简并态物质,因此不会展现出这种类型的氦闪。质量非常低的恒星(不到0.5太阳质量),核心度永远不会热到可以点燃氦燃料的温度,因此,简并态物质的核心会继续收缩,最终会成为一颗氦白矮星[2]

氦闪不能通过在恒星表面辐射的电磁波观测到。因为氦闪发生在恒星核心的深处,净效应是所有释放的能量被整个核心吸收,并使简并态物质恢复成一般的物质。早期的计算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非核聚变的质量损失,但后来的恒星模型考虑到微中子的能量损失,表明没有这样的质量损失。

在1太阳质量的恒星,估计氦闪会释放约5×1041 J的能量,或约Ia超新星释放能量1.5×1044 J的0.3% ,它的引发类似于碳-氧白矮星的碳融合点火。

视频

氦闪 相关视频

【科普】红巨星
氦闪 锂元素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