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查蒂·史密斯

查蒂·史密斯 Sadie Smith (1975年10月25日 - )生于英国伦敦西北,父亲是英国人母亲则为牙买加,来自于一个多民族的伦敦家庭。随著2000年第一部小说的出版,她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1989年,14岁查蒂开始写诗和故事 。

1994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97年,《白牙》还只有一个雏形的时候就受到出版商的大力追捧,可见查蒂的功力和天赋。

1998年,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葛兰太杂志将这位充满才情的年轻女子评为20位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

她自幼爱好广泛,能歌善舞;更是饱读经典,狄更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卡夫卡纳博科夫等名家的作品都给她在文学之路上的尝试带来了启发和灵感。[1]

目录

《白牙》

2000年,出版。查蒂的处女作《白牙》围绕了3个英国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英国当前社会多种族、多宗教、多种中文化的交织之下,来自不同背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白牙》写了两代伦敦居民,三家人。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孟加拉国到伦敦又折返;小说时间跨度从二战开始,发展到基因工程流行的1992年——这是一部详尽的移民生活百科全书。

该书获得了当年的许多重要奖项,包括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正是这本书奠定了扎迪在当今文坛的声誉。

书中诙谐智慧的笔调,乐观包容的人文关怀,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提供了来自二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的新思索。[2]

被《时代》列入自1923年以来最伟大的100本英语小说的名单之中。

《签名商人》

2002年,查蒂出版第二本小说。没有让读者和评论家失望,也打消了不少人对她在《白牙》的巨大成功之后成为文坛流星的担心。

这本获得2003年《犹太人季刊》小说类奖项(Jewish Quarterly Wingate Literary Prize 2003)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具有犹太/华人血统的伦敦男人以贩卖名人签名为生的故事。[3]

《论美》

2005年,第三本小说《论美(On Beauty)之题来自于Elaine Scarry的散文On Beauty and Being Just,故事和前两部作品一样,是关于大城市的生活。

焦点投向了大学校园和学术界,而主角,仍然是两个民族多元化的家庭。Howard Belsey,白种英国人,是任教于波士顿某常春藤名校的艺术史教授,研究画家伦勃朗却对伦勃朗毫无好感;他和他曾经迷人的妻子Kiki,一名非裔美国人,育有两子一女。Belsey夫妇的感情经过多年生活的洗礼,已失去了曾经的热情;他们的子女也从各种程度上反叛父母的阶级定位和价值观,寻求自己特有的社会、种族、文化、阶级身份。

长子Jerome Belsey爱上了Monty Kipps的女儿Victoria,然而这位特立尼达裔的Monty也是个艺术史教授,正是Howard在学术上的最主要的对头。Belsey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和Monty的右翼保守主义格格不入,却没有影响Kiki Belsey和Monty的妻子Carlene结下深厚的友谊。

查蒂在《论美》中处理这两个家庭的纠结明显显示了EM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的影响,而她在文中表现出的驾驭小说的能力没有使福斯特蒙羞;查蒂使用当今社会各阶层最真实最丰富最自然的语言,给福斯特这个故事的“老瓶”装上了有其个人特色的、不失时代意义的“新醋”,一个关于家庭和一代代人的变化,关于当代美国的种族和多元文化问题,关于爱、关于美、关于身份认同、关于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新千禧年的传奇。[4][5] 正如纽约时代刊登的书评所言“…很难得的给予了我们…(一本)有趣耐读而又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而又充满人性(的小说)”。无怪乎该书出版之甫便获2005年布克奖提名,2006年6月又摘得Orange Prize的小说类奖项。

《西北》

2012年,查蒂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故事场景在伦敦西北区的一个小镇威尔斯登,故事以两名女性为中心,她们的友谊-在饱经风霜的伦敦议会大厦中饱受养育的苦恼-受到了她们成年后分歧的考验。[6]

利娅·汉威尔嫁给一个非洲裔的法国人米歇尔,她和丈夫之间有著一种又爱又恨的关系。她不幸暗中怀了孕,却对外人保守著秘密。当一个她在学校时认识的瘾君子从她这里骗取一些钱财的时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动摇。她的密友娜塔莉·布莱克现在是一名律师,但是她对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态度却越来越充满了矛盾。她们的同班同学内森·博格尔保持著年轻时代粗鲁男孩的本性,另一个朋友费利克斯·库珀原来是个瘾君子,现在却力图改邪归正从新做人。但是在一次在地铁的偶然相遇过程中,内森却与费利克斯发生了冲突,并且用匕首刺进了后者的身体。第二天,在和利娅一家聚会闲谈时,娜塔莉听说昨晚临近街区发生的凶杀案,凭著律师的直觉,她立刻拿起电话向警方报案。

小说以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伦敦西北区的生活场景,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

而小说的篇章结构也独具匠心,首尾呼应,连细节也环环相扣。作为学院派的代表,查蒂的笔法老练、不温不火,各种俚语俗语运用自如,市场能在用场的生活表象之下体现出英国人独有的冷峻幽默。在处理种族、宗教这类敏感问题时,查蒂更表现出难得的冷静与客观,毫无夸张渲染。她的举重若轻的笔法预示著作家的小说创作渐入佳境,而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喜欢用速记符号、关键词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图为作品增添趣味)也在本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查蒂洞察并描摹现代城市不同阶层、族裔生存状态的技术愈见纯熟。

2012年,入选美国《纽约时报》十佳图书。

《使馆楼》

2013年,发表于《纽约客》的短篇小说。尽管小说起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复数的叙事声音“我们”,但故事真正的主角却是一名来自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的非洲裔女佣法图。她是伦敦西北区一个巴基斯坦家庭的住家保姆,没有工资,没有过多的个人时间。 [7]

故事发生在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后不久,形式上则采用羽毛球比赛计分制度的形式将小说分为21章。小说中充斥著力量的不平等,尽管法图期望把球回击给对手,最终仍以0-21的比分输掉了比赛。而小说中另一重不曾露面的声音———威尔斯登不知名的人们,又为法图的故事增添另一重外部的视角。

英国报章把《使馆楼》比喻成一台智慧型手机,尺寸玲珑却内藏乾坤。这话大抵是说这个短篇的单位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准,却又组织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条。

法图是一个巴基斯坦中产家庭的住家女佣,没有工资,也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每周一上午偷偷使用这家人的会员入场券,从街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到一个高档健身中心游泳——这点小小的冒险,这段短短的旅程,是法图艰辛生活中的亮点。

小说照例要起波澜。这次是这户人家的孩子出了一点意外,恰巧被法图化解。然而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仆关系原有的平衡,史密斯寥寥数笔就把这种吊诡的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法图面临被无端解雇的命运,她有点迷茫,却并未失去希望。至此,此前种种关乎心灵的铺陈——法图莫名被柬埔寨大使馆建筑吸引的瞬间,使馆楼围墙上飞来飞去的羽毛球(“击球,扣杀”……),她与来自奈及利亚的教友安德鲁的约会与讨论,那些关于信仰与现实的只字片语,仿佛都生出藤蔓来,彼此勾连成一张网。正如这条短短的街道,承载著族裔、阶层之间的碰撞,顿时也成了整个伦敦,乃至整个世界的缩影。

《摇摆时间》

2016年,第五本小说,在(Swing Time)中,查蒂继续探讨班级和种族问题,同时编录了两个童年时代的朋友,他们都渴望成为舞蹈家,但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舞蹈是这部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主人公和好友是从小练舞相识的,而她天然有著舞蹈的基因,小说里充斥著大量和舞蹈有关的人物,也有著多元化的舞种,这给小说增加了不一样的特色。论扎迪·史密斯新作[8]

查蒂本人,私下里也喜欢唱歌跳舞,她曾在受访时表示“一双灵敏的耳朵,可以有助于你唱歌、演奏乐器、讲台词、说笑话、写作,就写作来讲,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意味著知道准确的调子、准确的进度,甚至是落在纸上的准确的形象。就像跳舞时,我一边听著鼓点,一边知道身体该放在哪个位置,写作也类似”。

2017年,《摇摆时间》入围了布克奖长名单作品,而因为她的作品风格,她也被誉为“种族、年轻、女性”的代言人。[9]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