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杜鹃座是南方的细小星座。它的拉丁名字为Tucana,是大嘴鸟的意思。在1595年至1597年之间由凯泽(Pieter Dirkszoon Keyser)及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所定的。

杜鹃座不是一个显眼的星座,因为所有的恒星都是三等或更暗淡;其中最明亮的恒星杜鹃座α的视星等是2.86。杜鹃座β是一个有六颗成员星的恒星系统,而杜鹃座κ是一个四恒星系统。至今,五个恒星周围已被发现有系外行星。杜鹃座还有全天最亮的球状星团之一杜鹃座47[1],还有包含大部分小麦哲伦星云。

目录

星座特点

在我们银河系中有200多个球状星团绕着银河中心运转,杜鹃座47是第二亮的球状星团(仅次于半人马座的ω星团)。杜鹃座47所发出来的光要走2万年才会到达地球。观测表明,杜鹃座47中包含了至少20颗毫秒脉冲星。

杜鹃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15颗,其中的最亮星是α星,其视星等为2.86等,是颗巨星,距离为130光年。杜鹃座β星是双星,两子星的视星等分别为3.9等。两子星的角距为27.1″。杜鹃座κ星是双星,主星的视星等为5.1等,伴星为7.3等,复合星等为5.0等,两子星的焦距为5.4″。杜鹃座υ是一颗不规则变星,亮度变化在4.75等和4.90等之间。

研究历史

杜鹃座是南方的细小星座,是巨嘴鸟的意思,只有中文把它误译成“杜鹃座”。南天星座,接近波江座的亮星水委一,在天上另外两只鸟﹝天鹤座及凤凰座﹞的南边。在1595年至1597年间由荷兰航海学家凯泽(Pieter Dirkszoon Keyser)及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定名。并被约翰·拜耳在1603年收录于《测天图》。

在杜鹃座接近南极座和水蛇座的边界处有著名的小麦哲伦星云,是离我们最近的河外星系之一。1519~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经过赤道以南时,发现南天空中有一大一小的两个云雾状天体,麦哲伦首次作了逼真的描述,他回到欧洲后公布了这一发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把它们统称为“麦哲伦云”,而在此之前称为“好望角云”。小麦哲伦云是我们银河系的伴星系,它的实际跨度为15000光年左右,含有几亿颗恒星。小麦哲伦云距离我们19万光年,其质量约是银河系质量的1/100。它和 银河系和大小麦哲伦星云一起组成了一个三重星系。靠近大麦哲伦云之处还有一个肉眼可见的球状星团ξ(或47)(NGC 104),座内有亮于4等的星4颗。

杜鹃座在每年9月17日子夜杜鹃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在北纬14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可以看到完整的杜鹃座,在北纬33度以北的地区则完全看不到这个星座。杜鹃座是荷兰航海家P.D.凯泽等最早创设的星座,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嘴巴巨大、羽毛艳丽的鸟,1603年,德国天文学家巴耶尔在他绘制的星图中采用了该星座。

2015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杰里米·黑尔博士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使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到了大约3000颗白矮星的迁移运动。这些白矮星位于杜鹃座47星团——一个位于南天星座杜鹃座的球状星团,距离地球大约16,700光年。

科学家在对杜鹃座47球状星团的观测中,确定了数个毫秒级脉冲星的伴星为白矮星,而且脉冲星可从白矮星那儿吸积物质。当质量大约是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结束其生命时,可产生一次壮观的超新星爆发,其遗迹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质量仅为数倍太阳质量,但它们的体积也很小,直径仅为数十公里。中子星处于快速旋转的状态中,发出灯塔般的光束,每隔几秒重复一个周期。这样的中子星也称为脉冲星[2]

视频

第320集 天上的布谷--杜鹃座
这个星体发出了宇宙最亮的光,科学家比2万个银河系还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