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明茂陵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明茂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聚宝山(宝山、鹰嘴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嫔柏氏的合葬陵寝。在碑亭前以西有神路、石桥,碑刻“大明宪宗纯皇帝之陵”,垣内和墓上栽树千余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见深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于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宫建成,葬入宪宗皇帝和纪氏。1488年4月陵寝建成,历时八个月,茂陵陵园的形制大体与裕陵相同,但规模略大;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这一点与其他各陵不同。[1]

目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所在: 中国北京市昌平区
  • 分类:古墓葬
  • 时代:明
  • 编号:1-178
  • 登录:1961年

墓主简介

  •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见浚。英宗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二日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二日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二日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六日,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八年(1464年)正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 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终宪宗之世,正直的官员不见信任,而佞僖之臣、佛道方士却是恩宠有加,朝政被搞得乱七八糟,日趋腐败昏暗。

孝贞皇后

  • 孝贞纯皇后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武宗好出宫游玩王氏常涕泣相劝。她在宫内待人仁和从不误罚一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六月十六日葬茂陵。

孝穆皇后

  • 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之女,最终被万氏害死。纪氏死后,被谥为“恭恪庄僖淑妃”葬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后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迁葬茂陵。

孝惠皇后

  • 孝惠皇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在确定邵氏葬地时大臣们都说橡子岭(又名祥子岭,在今定陵稍北)地形高敞可以卜葬。而世宗则主张在茂陵左右附近的地方卜建山陵。经再三考虑,才于嘉靖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葬邵氏于茂陵。

修建历史

  •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
  • 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
  • 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
  • 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
  • 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敬天动土

  • 陵园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寿山-带突然降大雨雷电风雹铺天盖地而来,各陵楼、殿、厨、亭及各监厅屋兽吻、瓦饰击碎很多。于是大臣们交章上奏,请新登基的朱祐樘亲贤勤政,修德爱民、以回天意。
  • 二十九日,礼部尚书周洪谟等上言: “灾不于他所而于祖宗陵寝之地;不于他时而于茂陵工完之初。伏望陛下延访名德讲求治理诘政灾之由究弭灾之道仍敕两京文武群臣同加修省。”

保存陈设

  • 五月十四日内阁大学士刘吉等也上言。显然大臣们是用“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解释灾异的由来警示新登基的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今后的执政期间、不要抑贤用邪、不要听信谗言否则,上天还会降下灾异,以示惩罚。
  •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
  •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缮。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门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陵墓特色

  •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 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 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权力观

参考文献

  1. 明茂陵,博雅文化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