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折家坪镇

折家坪镇,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地处清涧县西北部,东、南与宽州镇相连,西与延安市子长县马家砭镇接壤,北与子洲县何家集镇为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1.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4千米。总面积153平方千米。[1]

折家坪镇是榆林市文明镇,清涧县石板之乡。

截至2020年6月,折家坪镇下辖24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折家坪镇户籍人口19614人。2011年,折家坪镇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912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58万元。

中文名:折家坪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

地理位置:清涧县西北部

面 积:153 km²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折家坪村

电话区号:0912

邮政区码:718313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陕K

人 口:19614人(2018年)

目录

历史沿革

因早年有折姓人家居此坪地得名驻折家坪村。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镇境置绥德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境内筑宁川堡。

明清间设清涧县绥平一里,辖九甲51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折家坪联保,辖8保。同时置清涧县苏维埃政府西城区,辖5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建清涧县折家坪区,辖折家坪、郝家坪、丁家沟、白家岔、张家岔5乡。

1958年,成立折家坪公社,辖39个生产大队。

1984年,改设为折家坪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折家坪镇辖清水湾、胡家沟、惠家岔、丁家沟、西贺家沟、西马家沟、景家河、大咀山、滴水崖、陈家坪、白家沟、巷上、白家峁、大陈家沟、小陈家沟、白家坪、麻池沟、折家坪、西袁家沟、小折家沟、王化家沟、王家崖则、马家岔、贺老沟、大折家沟、白家岔、东沟、西沟、前张家岔村、中张家岔村、后张家岔村、冯家沟、王家塔、桃岭山、井道咀、杨家沟、代家坪、李家咀、寺合墕39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折家坪镇下辖24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折家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折家坪镇地处清涧县西北部,东、南与宽州镇相连,西与延安市子长县马家砭镇接壤,北与子洲县何家集镇为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1.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4千米。总面积153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折家坪镇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适度,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38.1℃,年均日照时数为2734小时,年总辐射142.2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年平均155天。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水系水文

折家坪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秀延河穿境而过,境内流长11.2千米;另有秀延河主要支流宁寨河,境内流长8千米,于折家坪村东南注入秀延河。

自然资源

折家坪镇境内已探明矿藏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石油、岩盐、青砂岩等。农业耕地面积5.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8000亩,林地面积5.5万亩。

自然灾害

折家坪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最严重的一次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在1978年7月27日,宁寨子河和胜天沟流域6小时内降水277.5毫米,造成特大洪涝灾害,冲毁淤地坝304座,水库1座,西宝公路大桥3座,广播电话线路70千米,淹没农田11000余亩,房屋窑洞208间(孔),造成11人死亡。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折家坪镇辖区总人口18311人,其中城镇人口497人,城镇化率2.7%。另有流动人口6543人。总人口中,男性9655人,占52.7%;女性8656人,占47.3%;14岁以下2711人,占14.8%,15—64岁13588人,占74.2%,65岁以上2012人,占11%。2011年,折家坪镇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长率3.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5人。

截至2018年末,折家坪镇户籍人口19614人。

视频

航拍清涧折家坪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