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吸蟲病
病因
慢性血吸蟲病的病因:在血吸蟲病流行區的居民,從小與疫水接觸,少量反覆感染後獲得一定的免疫力,故表現為慢性血吸蟲病。急性血吸蟲病經治療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熱的,可演變為慢性血吸蟲病。
症狀
慢性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
- 慢性血吸蟲病無症狀患者無任何症狀與體徵,常於糞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被發現。
- 慢性血吸蟲病有症狀者以腹瀉、腹痛為多見,1日1~2次,為黏液稀便,偶帶血,重者可為膿血便,伴里急後重。常有肝脾腫大,早期以肝腫大為主,左葉為著。隨着病情的進展,脾漸增大,一般在肋下2~3cm,尚無脾功能亢進和門靜脈高壓徵象。隨着病情繼續進展,出現乏力、消瘦、勞動力減退,進而發展為肝纖維化,至發展為肝硬化。胃與十二指腸血吸蟲病很少見,多在手術或胃鏡作活檢時發現蟲卵而確診。[2]
診斷
慢性血吸蟲病的診斷檢查
慢性血吸蟲病的診斷除流行病學史與症狀外,取決於實驗室檢查包括:
- 直接塗片找蟲卵,用病人的糞便或黏液血便,塗片鏡檢找血吸蟲卵。
- 毛蚴孵化法,可提高陽性率。
- 定量透明法;用於血吸蟲卵計數,常用加騰(Kato-Kata)法,以每克糞便蟲卵數(EPG)<100為輕度感染,100~400為中度感染>400為重度感染。
- 直腸黏膜活組織檢查,在光鏡下檢查,檢出蟲卵的陽性率很高。
- 抗體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有環卵沉澱試驗(COGT)、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T)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檢測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比較高。[3]
慢性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診斷慢性血吸蟲病時,肝脾腫大型應與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鑑別;以腹瀉、便血為主者應與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鑑別。[4]
治療
慢性血吸蟲病目前使用的主要藥物吡喹酮,成人總劑量為60mg/kg(兒童體重小於30kg者總劑量為70mg/kg),2d(或1d)分服,2~3/d,由於飯前服用的副反應較飯後服用者多,因此以飯後或餐間服為宜,體重以60kg為限。
視頻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