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彼岸寺碑

(重新導向自 彼岸寺经幢)

彼岸寺碑,亦稱彼岸寺經幢,位於河南漯河市郾城區實驗中學校園內,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郾城人稱之為「龍塔古篆」。

該寺碑原建造於原彼岸寺內,為四方抹稜體,記載該寺的發展及一些佛經,為北宋時所建。其建築自上而下分別為碑頂、造像碑、篆文碑、基座和底盤,建築主體下部有八根透雕蟠龍石柱支撐,類似古塔。其雕像奇異,為現存罕見的宋朝前期的佛教石雕作品。

目錄

景點歷史

彼岸寺系唐朝以來的海內名剎,建築年代無考,彼岸寺位於漯河市郾城縣西關(現郾城二中校內)。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東京尉氏縣契宗大師游郾城,見彼岸寺寺院破敗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間,尚占地200餘畝,有房近千間。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游寺曾賦詩極贊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盡天涯未見之。此樹便當稱子行,它山只可作孫枝。」唐朝開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17年,大詩人杜甫曾在彼岸寺觀看全國知名的舞蹈藝人公孫大娘跳舞。後來他寫了一首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其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杜甫這首詩歌被後人收在《唐詩三百首》中,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唐朝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07年,大文學家韓愈來到彼岸寺,與朋友李正封夜會聯句,得詩一千多言,並刻與彼岸寺西壁。他們的詩句記載在1934年出版的《郾城縣誌》中。到了宋代,大文人蘇子由到此,有感於寺內古柏蒼翠,曾題詩二首。到清代,其規模和建築,已相當完備了。步入近代,中原大地戰火不斷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隨着國勢衰微,日漸衰敗下來,後被闢為學校。舊有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加上天災人禍,目前僅遺存一處北宋時期石刻經幢,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經幢

現位於河南郾城縣實驗中學內,這裡曾經是古剎郾城彼岸寺的所在地。因其其形似古塔, 下雕刻蟠龍立柱,撰文碑上刻有古樸工整小篆銘文,故又被當地人俗稱「龍塔古篆」。經幢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用以記載當時重修彼岸寺佛堂的經過。又因石幢底盤為香水池故又名香水海石幢。石幢通高14.1米,由底盤、腰台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塔幢頂部5部分構成。底盤雕刻以佛家故事為主,基座有須彌山之意,上雕四大天王天龍八部;篆文碑為一整體秣陵矩形塔石上鐫「重修許州郾城縣彼岸寺銘」此書此文亦稱絕品,碑文篆刻,書者已無可考,書勢鋒銳,蒼勁挺拔,記載了彼岸寺興衰始末和創建經幢的情況。造像碑為八稜體,上雕刻佛像及佛教故事等[2]

景點布局

彼岸寺,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三十五公里高寺村西,創建於元。後因屢遭自然和人為破壞,寺內建築不少被毀,現中軸線上僅存天王殿和中佛殿。天王殿面闊三間,為懸山式灰瓦頂。 中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瓦頂,建在高台上。該殿斗拱疏朗,且有真昂,袱上施駝峰,八角蜀柱及搏搭牽間多施攀間鋪作,柱有明顯的生起和側腳,拱為足材,有隱刻拱眼,梁架用草袱和自然彎材,並用減柱法,是一座較典型的元代建築。 大殿前牆東側嵌砌石銘記一塊,銘曰∶「敕建,至正二年歲次己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韓禮謹志。彼岸寺住持僧廣喜、重進、重暹建立。」這是研究彼岸寺的重要資料。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公布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彼岸寺碑 相關視頻

彼岸寺經幢:守望彼岸寺(上)
彼岸寺經幢:何處是彼岸(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