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庵闾,中药名。为桔梗目、菊科、蒿属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全草入药,性温味辛、苦,具有行瘀,祛湿之功效。常用于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目录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略明显,侧根细而多;根状茎短,直径约3毫米,有少数营养枝。茎多数,常成丛,高30-100(-120)厘米,下部半木质,上部草质,绿褐色,具细纵棱,分枝多而细,斜向上伸长,长3-10厘米;茎、枝初时有稀疏丝状绒毛,后光滑。叶纸质,不分裂,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腺点,多少被稀疏的短柔毛;基生叶多数或少数,成莲座状排列,基生叶、茎下部叶及营养枝叶倒卵形或宽楔形,长3-8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粗而尖的浅锯齿,基部楔形,渐狭窄成柄,叶柄长0.3-0.8厘米,无假托叶,花期叶均萎谢;中部叶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长4.5-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尖,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疏锯齿或浅裂齿,齿端尖锐,基部渐狭,楔形,无假托叶或假托叶极小,不明显;上部叶小,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全缘或上半部有数枚小齿裂。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3-3.5毫米,具细梗,梗长1.5-2毫米,小苞叶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疏而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垂;总苞片3-4层,背面绿色,无毛,外层总苞片小,卵形,顶端钝,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背面绿色或黄褐色,边缘宽膜质;花序托小,半球形;雌花6-1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裂齿,背面具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反卷;两性花13-18朵,花冠管状,部分为狭管状,背面具小腺点,偶有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略短于花冠或近与花冠等长,顶端2叉,叉端钝尖,无睫毛。瘦果卵状椭圆形,略压扁。花果期8-11月。 [1]

植物特性

入药部位:全草。
性 味:辛、苦,温。
功 能:行瘀,祛湿。
主 治: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相关配伍

①治妇人夙有风冷,留血结聚,月水不通:庵闾子一斤(升),桃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大麻仁二升。上药都捣令碎,于瓷瓶内,以酒二斗,浸,密封头。五日后,每服暖饮三合,渐加至五合,日三服。(《圣惠方》庵闾子酒)

②治产后腹痛:庵闾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热汤下二十丸。(《普济方》庵闾子丸)

③治产后血痛:庵闾子一两。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饮。(《濒湖集简方》)

④治妇人卒漏下,先多后少,日久不断:庵闾子(微炒)、熟干地黄(焙)、蒲黄(微妙)、当归(炒焙)各二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圣济总录》庵闾饮)

⑤治阳萎:庵闾子二至三钱。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⑥治坠堕闪肭,血气凝滞腰痛:庵闾子半两,当归、威灵仙破故纸(炒)、杜仲(炒)、桂心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酒盐汤任下。(《济生方》庵闾丸)

⑦治诸瘀血不散,变成痈:生庵闾蒿,捣取汁一升服之。(《广利方》)

⑧治风湿关节痛:庵闾五钱至一两。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相关论述

1、《干金翼方》:“治折腕瘀血,庵闾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2、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
3、《药材资料汇编》:“散瘀血,止痛,通经,利尿,消肿。”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