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目录

幽微

汉语词汇。拼音:yōu wēi基本释义:1、指(声音、气味等的)微弱轻微〖weak;faint〗例:呼吸幽微2、深奥精微〖profound〗例:涵义幽微;中文名幽微注 音yōuwēi近义词细微隐微轻微反义词宏大博大

详细释义

1、细微、隐微、轻微 ①《汉书·扬雄传下》:“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 ②《北齐书·儒林传·权会》:“﹝ 权会 ﹞少受《郑易》,探赜索隐,妙尽幽微。” ③元 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这棋中幽微之趣,可得闻乎?” [1] ④《旧唐书·方伎传·许胤宗》:“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⑤鲁迅《彷徨·祝福》:“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⑥汉 徐干《中论·法象》:“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⑦《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笃诚” 唐 孔颖达 疏:“明者,达也。晓解事务,照见幽微也。” 2、哲学、美学、文学概念 “幽微”是一个与“彰”、“明”相对的哲学概念,作为圣人探求索隐的对象,“幽微”可谓自然物质性和神秘性两者兼有,易学中的“幽微”关乎人事更替、吉凶变化,佛学中的“幽微”则关乎心性佛理。“幽微”概念进入诗学领域表现为对诗人探测幽微之功的重视,在创作论上,常留心于对时机的把握和对物象变幻的描绘,以表奥秘、细微,也常倾向于对玄理意境的留恋。而受“幽微”观念影响,志怪小说将采录或记述鬼神迹象当作一种责任。 3、幽微【yowie】 据说是幽微的脚印复制在西方,幽微被称为一种野人,全球神秘怪物大搜寻——身高过3米的幽微,对幽微的认识还不是很深。西方人宣称第一次目击到幽微(Yowie)是在1881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在新南威尔士昆士兰等地区发现幽微的行踪。光是在悉尼附近,就已经有超过3200宗目击个案。根据描述,幽微和人相近,不过形体巨大,一般身高超过3米,身上长有深色长毛,还会发出强烈体臭。最“可信”的一次有关幽微的故事是在1979年,两个野营者偶然遇到很多袋鼠的尸体,好奇的他们就躲在附近观察,结果一天后,他们看见传说中的幽微走到尸体堆里,开始美餐。1999年,科学家们利用套模技术,根据据说是幽微的脚印复制的猿人大脚。

辨析

幽微论及其诗学内涵;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写出幽微,意味着直接真理,心有灵悟,又能有透彻玲珑的语言表现方式,象与理浑然为一,诗歌境界澄明而现。 将诗学中幽微思想继承并总结的是叶燮,《原诗》以理、事、情为诗歌关键。不过,理为“不可名言之理”,事乃“不可施见之事”,情是“不可径达之情”,也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从而达到独特神妙的艺术境界。《原诗·内篇》(下)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诗歌超远深邃的境界是建立在微渺的诗思之上的,叶燮突出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推崇“古人妙于事理之句”,以孟浩然缺少“缥缈幽深思致”为憾,认为“宋人七绝,种族各别:然出奇入幽,不可端倪处,竟有轶驾唐人者。”,以“出奇入幽”为宋人高出唐人之处。(李瑞卿[2] 隐约幽微 意在言外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李国文也说李商隐的《锦瑟》是天鹅之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显然后世文人皆陶醉于它华美的词采、淳美的情怀以及朦胧的诗境。对于这样的诗,要作详尽的解析和通晓简直不可能。那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既要咬文嚼字,仔细吟味,又要不求甚解,探求诗情。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意象是诗歌真正的语言。意象加强了诗歌隐约幽微的特点,诗歌也借助意象成就其韵味悠长、意在言外的美学特质。那我们就从贯通在字里行间的大量典故与意象去体味《锦瑟》的朦胧意境美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据《汉书》记载:“秦帝(天帝)使素女(神女)鼓五十弦琴,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