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梅內斯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西班牙詩人、散文家。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 |
---|---|
原文名 | Juan Ramón Jiménez |
出生 |
西班牙烏埃瓦省莫格爾 | 1881年11月23日
逝世 | 1958年8月11日 | (77歲)
國籍 | 西班牙 |
教育程度 | 塞維利亞大學 |
職業 | 詩人 |
知名於 | 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 |
知名作品 |
《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 《空間》 |
1881年11月23日,胡安·拉蒙·希梅內斯生於西班牙烏埃瓦省的莫格爾。曾進入塞維利亞大學學習法律。
1900年開始發表詩歌,
1936年因西班牙內戰爆發流亡國外,輾轉遷居波多黎各。其主要作品有《遙遠的花園》、《悲情詠嘆調》、《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和《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等,曾獲得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
1958年5月29日,胡安·拉蒙·希梅內斯在波多黎各聖胡安逝世。
目錄
人物經歷
- 1881年11月23日,胡安·拉蒙·希梅內斯生於西班牙烏埃瓦省的莫格爾。少年時期學習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遵照父親的意願,他進入塞維利亞大學學習法律,但由於對法律不感興趣而於1899年輟學。
- 1900年,希梅內斯到達馬德里。同年,發表了最初的兩本詩集,即《白睡蓮》和《紫羅蘭色的靈魂》。這一年,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情緒受到很大打擊,抑鬱成疾,住進了療養院。
- 1902年發表了《悲情詠嘆調》。
- 1904年發表了《遙遠的花園》。
- 1905年,希梅內斯返回故鄉居住。1905年至1913年是他的創作高峰期。他發表了多部詩集。
- 1912年,希梅內斯回到馬德里。
- 1917年,他發表了《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這部詩集標誌着他的創作從"情感詩歌"過渡到"赤裸裸的詩歌"。從此,他開始創作純粹的詩歌。
- 1918年,希梅內斯率先發起詩歌創新運動,對西班牙現代的"27年代"文學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 1921至1927年,他在雜誌上發表了許多篇散文。
-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和眾多西班牙知識界人士一樣,希梅內斯站在共和派一邊。內戰結束後,希梅內斯被迫流亡國外。他首先來到華盛頓,後輾轉遷居到波多黎各,在那裡定居,並在大學任教。在流亡期間,他的創作從"赤裸裸的詩歌"向"純粹詩歌"轉變。
- 1956年,希梅內斯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其妻子病逝。希梅內斯受到很大打擊,未參加頒獎儀式。
- 1958年5月29日,胡安·拉蒙·希梅內斯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逝世。
個人生活
- 1912年,希梅內斯在馬德里結識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西班牙語譯者塞阿伊馬爾,並對她一見鍾情。
- 1916年,兩人在美國結婚。
- 1956年,在希梅內斯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三天後,妻子即死於癌症。希梅內斯終無法從悲痛中復原,兩年後去世。
主 要 作 品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創作時間 |
---|---|---|
《白睡蓮》 | 詩集 | 1900 |
《紫羅蘭的靈魂 | 詩集 | 1900 |
《詩韻集》 | 詩集 | 1902 |
《悲情詠嘆調》 | 詩集 | 1902 |
《遙遠的花園》 | 詩集 | 1904 |
《純粹的輓歌》 | 詩集 | 1904 |
《溫和的輓歌》 | 詩集 | 1909 |
《悲哀的輓歌》 | 詩集 | 1910 |
《春之組曲》 | 詩集 | 1910 |
《小毛驢與我》(小毛驢之歌、小銀和我) | 自傳性散文詩集 | 1910 |
《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 | 詩集 | 1917 |
《永恆》 | 詩集 | 1918 |
《石與空》 | 詩集 | 1919 |
《一致》 | 詩集 | 1925 |
《全集》 | 詩集 | 1936 |
《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 | 散文集 | 1942 |
《空間》 | 詩集 | 1954 |
創作特點
主題
希梅內斯的詩歌創作歷程一般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情感詩歌階段、赤裸裸詩歌階段和真正詩歌階段。希梅內斯早期的詩歌創作主要是歌頌大自然,抒發對童年和故鄉的強烈懷念之情。此間主要詩集有《詩韻集》、《裴哀的詠嘆調》、《遙遠的花園》、第一哀歌集《純粹的輓歌》、第二哀歌集《溫和的輓歌》、第三哀歌集《悲哀的輓歌》、《春之組曲》以及著名的自傳性散文詩集《柏拉特羅與我》等。1916年,詩人在美國與波多黎各女詩人兼翻譯家塞諾維亞結婚。這一結合使希梅內斯在人生和創作道路上發生重大轉折,從此詩人生活、精神和詩歌面目一新。由此詩人創作進入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現代主義影響明顯消退。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長詩《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永恆》和《一致》等。二戰期間,他為和平奔走,呼籲人民反戰。這時期主要作品是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和"20世紀最傑的象徵主義代表作"長詩《空間》。晚年詩人定居波多黎各,從事詩歌理論研究,主張創作"純粹的詩"。
希梅內斯的短篇作品集《記憶》由124個小節構成,這些小節絕大部分記述的是詩人童年時代的種種往事在他的腦海里刻下的難以忘懷的記憶,比如小時候他戴着鈴鐺走街串巷時的所見所聞;在秋日的傍晚觀看月亮、花朵和雲彩的情景。《時光》將筆觸深入到了人物內心,通過對生活中大事小情的敘寫,映射出當時西班牙和美洲社會的許多問題。《生與死的故事》是一本抒情詩加人生小品,分"金色年代"、"慈悲的肩膀"、"所謂長故事"、"自然的罪行"等四個部分。全書幾乎是展開的一幅幅印象派風景,自然少不了抒情詩、生活小品的意味,然而幾乎不需要多少憑籍,在賣香蕉的年輕女孩眼中,在無情的廢墟里,在枯葉的筆記上……以光和影的巧妙差異,捕捉人生各種細微的情境。他在《有聲的孤獨》中開始探索自己的詩歌道路,將傳統的格律與現代詩歌的創作理念相結合,吟誦出了自己對故鄉和祖國的愛;他在《小銀和我》中深情地懷念自己的朋友小銀--一隻小毛驢,並用飽蘸着深情的筆觸回憶了那一段有小銀相伴的美好時光;《希望與渴望的上帝》是他一生探索的結晶,他認為上帝是詩、是愛、是永恆的人性。希梅內斯代表作《悲哀的詠嘆調》影響巨大小銀是希梅內斯少年時擁過的一頭驢子,是他最信賴的夥伴,130多個短章記述了他和小銀共同度過的歲月。在《生與死的故事》一書中,希梅內斯除了延續自己在詩歌方面的藝術追求與思想境界之外,更以一種新的形式探索這個世界的美好與醜陋,[1]
風格
希梅內斯的前期作品雕琢艱澀,情調哀傷憂鬱。《有聲的孤獨》起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此時,詩人從現代主義的低沉和奇譎中解脫出來,致力於尋找一種具有濃郁的西班牙色彩的抒情詩。傳統格律、民間謠曲和現代意念相結合,唱出了詩人對故鄉安達盧西亞的一片深情。希梅內斯追求散文的美,認為它是知識的源泉,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希梅內斯談論人生的諸般境況,會讓讀者的內心一次次被觸動,即便是無限的悵惘,也是很好的靈魂體驗。他認為,愛與痛苦的慘相,在"劣質詩人"眼中偽裝成殘酷的喜悅;當愛與痛苦升華、成長時,它們就混合在一起,勾勒出一種幻影。
希梅內斯的詩作,無論是通俗民謠體或藝術化,都帶着突出的音樂性,但卻似從朦朧幽暗的地方隱隱傳來,如月光下的猶豫,低沉哀切。詩人第一階段的文學風格即沾染象徵主義(無色,只有陰影)的縹緲,充滿了音樂的和諧、朦朧的色彩和淡淡的哀愁。代表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紫色的靈魂》和《悲哀的詠嘆調》。文史家形容此時為金色、灰綠、淡紫……從詩集《有聲的寂寞》起,開始了詩人創作的第二階段-白色的希梅內斯。詩人從迷茫和消沉走向熱情,出現了嶄新的,更富於藝術的韻律。第三時期是從《新婚詩人的日記》開始,詩人擯棄了現代主義的裝飾性的東西,進入了另一個境界。形式更自由而樸素,趨向知性和抽象,表現出更廣闊的嚴謹、理智和深奧的思維。在後期的《石頭和天》、《全部的季節》、《玄奧的動物》等作品中,歸真返樸,反映了詩人在對現實的體驗中建立起來的內心世界。《小銀和我》是詩人第二創作階段的後期作品,通過詩人和小銀在詩人家鄉摩格爾那個村子裡的一幅幅生活場景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和小毛驢小銀唇齒相依的真摯感情。[2]
希梅內斯的西班牙抒情詩韻律精巧,不事雕琢,自然清新而又意蘊深厚。《我不再歸去》是詩人晚年回首一生時的感悟之作,是希梅內斯的代表詩之一。全詩感情深沉,意境高遠,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精妙之極。希梅內斯在《生與死的故事》一書中,以抒情詩加人生小品的形式使這本書既具有詩歌的含蓄蘊藉、空靈曼妙,又能夠容納更多的故事情節,表達更多的思想內容。希梅內斯的文字凝練,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短篇作品集《記憶》和《時光》兩部作品代表了希梅內斯寫作的風格和特點,給人更多關於歲月、關於人世的思考。同時在希梅內斯的作品之中顯得相對特殊,包含了許多回憶的內容。
人物影響
希梅內斯是二十世紀西班牙新抒情詩的創始人,在西班牙現當代兩個著名的作家群體--"九八年一代"和"二七年一代"之間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不少先鋒派詩人的老師,曾影響加西亞·洛爾迦和眾多拉美大家。
人物評價
"他(胡安·拉蒙·希梅內斯)的西班牙文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希梅內斯具有非同尋常的創造活力。"--2012年塞萬提斯文學獎獲得者何塞·曼努埃爾·卡瓦耶羅
"希梅內斯是西班牙最細膩的行吟詩人。"--尼加拉瓜作家魯文·達里奧
希梅內斯用詩一樣的語言告訴我們的,是宇宙間永恆的真理,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是前進路上的航標與指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