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和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和城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太和村,为南诏国皮逻阁至异牟寻时期都城遗址。

历史起源

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太和城:周回十有余里。城废于明初。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风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内容丰富,对南诏初期历史叙述极为详细,着重讲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兴起于巍山的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五诏。同年唐玄宗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这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此前,洱海周围还有许多小部落,史称“西洱河蛮”。他 们为抵御其它部落的侵袭,在洱海沿岸建筑了一些城邑,其中较大的一座便是太和城。南诏在统一五诏的前一年(公元737年)便兼并了一些“西洱河蛮”,占据了太和城[1]

公元739年,南诏国将都城从巍山迁到太和城。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所以太和城的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

特点

此城原为洱河蛮所居。因城筑于大山坡上,故名“太和”。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739年,迁都太和。至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历时40余年。

太和城遗址的城址西窄东宽,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3.6平方千米。东西城墙已经不再,南、北城墙均自佛顶寺山麓向东延伸到洱海边。南墙现存3350米,北墙3225米,最高处约达3米,均为垒土夯筑。城址因受苍山溪流冲刷,地面已无明显的建筑遗迹。

城址内见有橙黄色夹砂陶片、带釉陶片及有字瓦等物。还存石碑《南诏德化碑》,位于太和村西南部,为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高3.02米、宽2.2米、厚0.58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已剥蚀。碑阳正文40行,计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朝、吐蕃的关系,并涉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为唐御史杜光庭书写。

在太和城内还建过一个金刚城以及南诏避暑宫[2]。金刚城建筑在佛顶峰上,用夯土筑成圆形城墙,和太和城的北城墙西端链接。遗址现存一个3600平方米的土台,但宫室屋宇已经不复存在。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太和城遗址与南诏德化碑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太和城遗址 相关视频

太和城遗址(艺术)
大理苍山雪山: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