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观义学

大观义学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flickr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公告日期  1985年8月19日

登录类别  书院

地理位置  新北市板桥区黄石里西门街5号

建成年代  大清同治12年(1873年)

大观义学该建筑于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三级古迹,现为新北市的直辖市定古迹[1]。位于台湾新北市板桥区,是板桥林本源家族为了促进漳泉和谐而成立的书院[2][1]。目前大观义学同时也是大观幼稚园的所在地,仍具有教育机构的功能[3]。而“大观”之名,则是因为义学前有大屯山观音山对峙之景,故称大观,而当时漳州人多住在大屯山附近,泉州人多住在观音山附近,“大观”一词亦有借由两山来象征“漳泉一家”的含义[2]

目录

历史沿革

  • 清中叶时期,板桥一带漳州人与泉州人常发生械斗,争夺土地或水权[3][2]。为了能让漳、泉之间和睦相处,身为漳州人领袖的林维让林维源将妹妹许配给泉州裔举人庄正,而后在同治二年(1863年)建立大观学社[注 1],在庄正主持之下,广收漳、泉子弟,让他们一同读书[3][2]
  • 同治十二年(1873年)扩大规模,增筑房舍,改名为“大观义学”[3][2]。此外林维让、林维源与庄正又在义学合办“大观书社”,每月举办集合漳泉雅士的聚会,一同品评诗文[2]
  • 为了义学的发展,板桥林家礼聘如谢颖苏吕世宜等名人硕彦来担任教席[2]。而义学对板桥的文风亦颇有影响,在道光年间板桥地区尚无举人生员,到了光绪年间则有出了两名贡生与19名生员[注 2][2]
  • 到了日治时期,大观义学成为枋桥公学校(今板桥国小)创校时的校舍[注 3],直到眀治四十一年(1908年)公学校才搬到新校舍[3]。之后于大正五年(1916年),财团法人大观书社成立,首任董事长为板桥林家的林熊光[3]。昭和二年(1927年),板桥林家在大观义学成立“私立板桥幼稚园”[3]
  • 二次大战后,幼稚园一度停办,义学也暂处荒废状态[3]。后来板桥镇长杨水生在民国四十九年(1960年)倡立“大观书社管理委员会”,推举板桥林家林熊祥为董事长[3]。三年后(1963年),书社登记为财团法人,并从大龙峒的孔庙分灵至大观义学奉祀,大观义学因而成为台北县祭孔之处[3]。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大观幼稚园在义学的左右厢成立,使得义学再次成为教育设施[3]
  • 在公告为古迹之后,大观义学曾在民国八十一年到八十三年(1992年─1994年)期间进行整修[3]

建筑特色

  • 大观义学建筑坐南朝北,为两进两护龙的格局,属于漳州式建筑[3][2]
  • 中轴线上依序是门厅、内埕与讲堂门厅,两边与左右厢以过水廊相连[3]。门厅面宽三开间,四柱深,而第二进的讲堂现为供奉孔子文昌帝君之处[3]
  • 建筑风格比邻近的林本源园邸相对朴实许多,砖红色外观屋顶上有燕尾翘脊,象征兴建主事的地位,屋脊色彩丰富,大门上挂著大观义学的门牌,门板两侧各有雕工细致的螭虎团炉木刻图案,这种透雕常见于庙宇和古厝,寓有螭虎团炉,团结兴盛的意义。

参见

注释

  1. 土地除来自板桥林家外,还有当地绅民何正荣、廖五福等人[2]
  2. 仅次于艋舺,而超过大稻埕与大龙峒[2]
  3. 枋桥公学校于日本明治卅二年(1899年)1月18日创立,3月13日开学,当时只有两名教员,学生分成两班,共有108人(男99人,女9人)[4][3]

视频

[板桥区] 大观义学 (景点)

参考文献

  1. 1.0 1.1 大观义学.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周宗贤. 《台北县文化资产手册》.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页16─17. ISBN 986-00-3374-9.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李镇岩. 《台湾的书院》. 远足文化. 2008年1月: 页78─83. ISBN 978-986-6731-02-0. 
  4. 历史沿革. 新北市板桥国民小学. [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