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闽越王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城村汉城遗址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闽越王城遗址

中文名称 : 闽越王城遗址

地       点 : 福建省的武夷山

时       间 :公元前202年

面       积 : 面积48万平方米

位       于 : 福建省

闽越王城遗址,又称“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的武夷宫景区南24公里处的兴田镇城村南部。建于公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发现于1958年,面积48万平方米,夯土城墙2896米,轮廓依稀可辨。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重要考古遗址[1]

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作为武夷山境内自然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城村古城是闽越王立国后建设的。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复立无诸为闽越国王[2]。无诸成为西汉中央王朝首封的少数民族异姓诸侯。无诸死后,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发兵反汉。

汉武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闽越国,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城村古城及其宫殿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派遣的大军所毁。

福建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闽越王城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闽越王城遗址。武夷山市政府为了保护这处文化旅游资源,将城村地区划归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并设立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城村景区管理处”、“武夷山闽越王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机构,与福建省博物馆闽越王城博物馆合作负责该区的保护、利用和展示。

目前该景区内有新建的闽越王城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历史价值较高的闽越王城遗址,以及风貌古朴幽静、个性鲜明,素有“潭北名区”之誉的古老村落--城村。它已成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建筑群遗址

城内有大型建筑群基址,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宫殿建筑,以及下寺岗和马道岗,以高胡南坪建筑规模最大,面积达2万平方米,由前庭、中宫、后院三部分组成。

前庭,平面呈长方形,东面长75米,南北宽30.5米,中间地面平整,四周环绕花纹砖铺砌的人行走道,庭外东西南三面为厢房,南面开两个大门,北面与中宫相连接。

中宫,有主殿和两侧殿,呈东西向排列,主殿位于两侧殿之中,进深24.7米,宽37.4米,面积约930平方米,墙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再抹白灰,部分残留彩绘。地面采用石础和横木架铺木地板,木地板高出地面0.4米。西侧殿面积450平方米,地面结构与中间主殿相同,都是架高于地面木地板,均属干栏式建筑[3]。东侧殿大部分已被后期破坏,仅存水池1处,同西侧殿的天井相对称。后院,位于主殿和侧殿后部,地势较低,平面呈狭长形,主要建筑有廊庑和连结主侧殿的台阶、道路以及水井等设施。

建筑特点

闽越王城遗址由三组东西走向的山岗和中心区——高胡坪王殿区组成。遗址坐落在枕山抱水的丘岗之上,城址跨越三座连绵小丘,依山峦起伏之势筑成,西高东低,逶迤而下。城址西倚山势挺拔的武夷群峰,南北两侧岗阜山丘左右围护,祟阳溪由群山峻岭中迤逦而来,碧水澄澈,萦带其前,至城边由西向东,再从北向南流去。城址东部的北面是一块冲积平原,沃壤良畴,自成天地。四周重要天然屏障合而成金汤之固,使古城越发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闽越王城城墙王城四周山阜保存有较好的夯土城墙,实测周长2896米,残存高度2~8米,普遍高度4米以上。城址有陆门4个,水门3个。城门保存完整。城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墙壕遗址。王城内部建筑城内地形分南、北、中三个部分:南部为大岗头;北部有马道岗;中部由下寺岗、下寺坪和高胡坪组成。宫殿区位于城内中央的高胡坪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居中”的择中观。在城址中,40余年来陆续出土了数万件汉代文物,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精粹部分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和武夷山闽越王城博物馆。城村古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南20公里、城村汉城遗址的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村,建于宋代。近千年前由赵、林、李三大姓聚族始居于此,形成了文化古迹众多的古村镇,主要古建筑有古粤门、赵氏家祠李氏家祠华光庙百岁坊慈云阁、药王庙等[4]

在城厢街道湘湖村城山之巅,海拔128米,是越王勾践屯兵抗吴之地,故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它利用山脊的自然走向,取城堡内土夯筑而成,城垣底宽6至8米,上宽1至2米,南3至5米不等,周长1091.2米,面积2万余平方米,城中间低平,四周高起。内壁稍缓,以利军士上下,外壁十分陡峭,四角有宽大高隆的台地。南北两面山脊的中间有一出入通道,志称“马门”。经省、市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城堡内出土了石刀、石锛、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等文物,证实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1990年8月,参加国际百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的120多位中外专家,登山考察了越王城遗址。公元前494年,越决战于夫椒(今吴兴县),越军大败,勾践率3000残部退守钱塘江南岸,凭借城山险要,夯土为墙,屯兵困守。吴王夫差统领号称10万兵马追击越军,将城山团团围住。“吴意越必乏水,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答之,遂解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寻访勾践遗踪,发思古之幽情,写下大量城山怀古诗、“城山怀古”因而被誉为旧时“湘湖八景”之一。

周边环境

北岗祖庙遗址是闽越国的祖庙所在地,位于闽越王城遗址东门外左侧,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从宗庙遗址往前走,就可步入王城,首先到达的是东城门。从东城门门墩分别向南、向北延伸,是城村古老的城墙,至今仍蜿蜒于连绵起伏的山梁之上,横亘于荒草荆莽丛中,轮廓依稀可见。尽管墙顶灌木丛生,墙身被苔藓封满,但层次仍清晰可辨。东西城门之间有一条主干道相通,路面宽约10-12米,系用河卵石铺面,原来的路已经湮埋于地下,透过考古留下的“窗口”,仍能看到两千多年前古道的风貌。这条主干道是当年城内主要的车马道,闽越王出巡的马车就曾奔驰在这条路上。城内河卵石路南一条现称"王殿垅"的山垅田,原是古王城的内河。闽越人巧妙利用山势,在城址西北面开凿一条两千余米长的渠道,将城内外的水相互接通,形成一个环形的流水网。这不但便于城内居民排水、用水;还极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河卵石路北是王城主宫殿区,处于整个城址的中央位置,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居中"的"择中"观。它的结构大体由大门、门卫房、庭院、殿堂、东西厢房、东西廊庑、西侧殿、东暖房、浴池和西天井等组成。主殿坐北朝南,居建筑组群中央,东西38米,南北25米,面积930平方米。这是一座"杆栏式"结构的建筑,它采用架空于地面铺地板的建筑手法,上层供居住,下层有隔离空间,可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还可以防止虫蛇侵害。闽越王城宫殿在格局和用材上,尽量追仿秦都汉宫的作风,但在宫室房屋结构及一些装饰材料上,仍保留不少闽越地方文化色彩。

王城历史

闽越王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一座王城。无诸的先祖系越王勾践的后裔,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后,越之余部退至福建,传至无诸立国称王,即《史记》为之立传的闽越国。闽越国的建立,揭开了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页,无诸可称得上是“开闽始祖”。闽越(也称闽粤),是中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主要聚居在今福建省境内,全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研究员指出:闽越族,主要生活在福建武夷山至台湾海峡一带。先秦时期,他们利用福建水陆自然资源的地利,过着稻耕与鱼捞的经济生活,创造出独具地方风格的几何印陶文化,开始迈入了青铜时代门槛。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5]。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民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这些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在武夷山闽越王城中得到提示。该城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王城,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透视福建上古文明的一扇亮丽的窗口。

相关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平百越,百越之君挽首系命委命下吏。无诸被削去王号,废为“君长”。秦王朝在闽越故地设置闽中郡。秦朝末年,闽越王无诸率闽中兵将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与中原人民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接着又参加了汉高祖刘邦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战争。闽中军骁勇善战,无诸为刘邦战胜项羽贡献了力量。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复立无诸为闽越国王。无诸成为西汉中央王朝首封的少数民族异姓诸侯。城村古城就是闽越王立国后建设的。无诸在位时,维持着与汉中央王朝的良好关系。无诸死后,子孙内讧迭起,频频挑起战争。曾北并东瓯,南击南越,百越臣服,周边的刘姓诸侯国均以财物珍宝交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西汉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派遣的大军所毁。

视频

闽越王城遗址 相关视频

城村汉城遗址 一把开启闽越文化之谜的钥匙
闽越王城——福州冶山历史
一座西汉初期的巨大、完整的闽越王城,无意间被劳作的农民发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