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嗷嗷主要分为形容词和象声词。 形容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具有一种性情激动,粗犷豪放的语言表情。 象声词:原形容动物的叫声,声音洪亮,后用此形容说话声音大。 网络语言:在社交网络中,也包含“豪爽地同意或者接受”的意思。[1]

[]

目录

引证详解

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清赵翼《二麦将收连旬大雨感赋》诗:“米价经年节节高,茅檐待哺正嗷嗷。”《当代》1981年第4期:“老太婆把头搁在儿子肩头,突然嗷嗷大哭起来。”

叫呼声;叫喊声《楚辞·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 王逸 注:“嗷嗷,呼声也。”管桦 《小英雄雨来》:“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的有!枪毙的有!’”

众口愁怨声汉 贾谊 《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颂声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 胡三省 注:“嗷嗷,众口愁声。”

形容众声喧杂《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嗸嗸。” 颜师古 注:“嗸嗸,众声也。”三国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夫惟万目睽睽以具瞻政府,万口嗷嗷以交谪政府,然后政府之职庶克举矣。”

词语简介

有时也用来形容说话声音大,例如:这女人一说话就嗷嗷的。 象声词,例如:嗷嗷的叫,嗷嗷待哺(哀鸣声)。 “嗷嗷叫”不但是一股冲劲、拼劲,而且是一种实干精神、一种高度的智慧,不但要“做事”,而且要“出活”,要能为人民谋实利。“嗷嗷叫”,就不能等、靠、要,不能上面拨一拨,下面动一动,而是要“自我加压”,不断瞄准新目标,不断攀登新高峰,不断地“拼命做事”,不安于现状,永向前进。 有时候其意义同于“非常”,比如说衣服嗷嗷的贵,就是指衣服价格很贵。 也被用作网络语言:在社交网络中,也包含“豪爽地同意或者接受”的意思。类似于“哦”、“好哒”、“嗯嗯”等用法。

出处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天启三年四月上丁卯(初八),平辽总兵毛文龙塘报言,见今各兵已两月乏粮,嗷嗷待哺,乞赐兵饷接济。登莱巡抚袁可立具疏为请,且言各岛守冻淮兵已报,开洋、三山岛未发之众亦已陆续登舟,总兵沈有容统率精锐于三月十二日出海,舳舻相接,奴酋胆寒。但恐粮糈匮乏,兵难用命。”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于是焚书坑儒,游巡无度,筑‘万里长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卿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