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葉城沙蜥

中文學名:葉城沙蜥

拉丁學名:Phrynocephalus axillari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蜥蜴目

亞 目:蜥蜴亞目

科:鬣蜥科

屬:沙蜥屬

種:葉城沙蜥

分布區域:新疆甘肅西藏

命名者及年代:W. T. Blanford,1875

葉城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axillaris)是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鼻孔間距小,僅為鼻孔至眼前褶的長度之半。有腋斑。尾的腹面有黑環,尾尖白色。

棲息在戈壁荒漠或沙漠邊緣地帶,生活力極強,夏季午前活動極為頻繁,主要以螞蟻為食,分布於中國新疆。

葉城沙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

目錄

葉城沙蜥形態特徵

體形較大,頭體長43-56毫米,尾長61 -75毫米。頭大,長寬略相等, 葉城沙蜥(6張) 吻端尖,眼前斜下與下頜相交,鼻鱗2-3枚,鼻孔 朝前,鼻孔間隔小,約為鼻孔至眼前褶長度的1/2,鼻間鱗狹長,1-3枚。頭背被圓鱗,平鋪或稍隆起,前額鱗最大,約為眶上鱗的2倍 左 右,頂鱗較大。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頰鱗3枚,偶見4枚。上睫鱗平106扁,7-11枚,覆瓦狀排列,除中間數枚瞼緣鱗的游離緣平齊外,其 余的和下瞼緣鱗之游離緣均呈鋸齒形,下瞼鱗與上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4行。上唇鱗14-17枚,下唇鱗12-16枚。鼓膜部微凹,覆有 小鱗。 顳鱗甚大。額鱗較下唇鱗大,由此至喉褶的一縱列40-54枚,喉褶明顯。體長而寬,有體側褶。背鱗光滑或有少數棱鱗,略呈覆瓦狀排列 ,胸、腹鱗平滑,腹鱗菱形,末端不出。四肢細長,僅於上臂、下臂及大腿背面偶有微弱的棱鱗,前肢貼體前伸時中間3指常超 越吻端, 第四指兩側的櫛緣發達,指長順序4-3-2-1-5,爪短小,雄蜥後肢貼體前伸趾端到達眼下或眼前部,雌蜥僅第四趾至顳部,第三、第四趾 內側的櫛緣明顯,然其外側櫛緣少而微弱。尾細長,後部1/2的背腹面被棱鱗。

背面沙黃色,然其色紋變異極大。在葉城採得的有全為細紋而無斑塊的標本,有些蜥體則具少數深斑,吐魯番的蜥體上,在眼間有深色長三角形斑,或由此相聯成橫紋。腹面黃白色,但雄蜥於胸、腹部的中線飾有黑紋(喀什的標本無此特徵)。有腋斑。四肢和尾背有黑色 橫斑,尾的腹面有暗色半環3-6個,尾梢白色。幼蜥的尾和四肢較長,後肢貼體前伸時第四趾幾達或超越吻端。尾的腹面鮮黃色,與黑環相 間排列。

葉城沙蜥棲息環境

棲息在戈壁荒漠或沙漠邊緣地帶,該處生長着駱駝刺和白刺等少數植物。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為65-1500米,在阿爾金山南麓甚至可達3000米左右。

葉城沙蜥生活習性

葉城沙蜥的洞口極明顯,夏季洞的洞道較長而彎曲,達30-40厘米,最深和距離地面約30厘米。主要生活在荒漠邊上或固定沙丘的丘間平 地,共同生活的蜥種有南疆沙蜥及西域沙虎等。生活力極強,能伸入幾乎寸草不生和昆蟲罕見的浩瀚戈壁內,甚至在新疆南湖戈壁的深 處也捕得了該蜥。

夏季午前活動極為頻繁,出洞前大都蹲在洞口或半露其身,探頭於外,然後慢步外出,稍受驚嚇,立即縮迴轉體回進洞內。停歇時常環顧四望,有經常彎尾到背上搖擺和放下的習慣。食物中有90%為螞蟻,其餘全是昆蟲,尤多鞘翅目、同翅目種類及其幼蟲,但也發現過少 量 小蝗蟲和植物種子。大多數蜥蜴的腹腔和胃內寄生有白色的沙蜥似泡翼線蟲。

葉城沙蜥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物種。 分布於新疆(哈密、疏勒、吐會番、羅布泊、部善、庫車、阿克蘇、若羌、民豐、和田、洛甫、葉城、喀什、塔里木盆地、託克遜、庫爾勒、莎車、拜城、巴楚、博斯騰湖、茫崖、阿斯騰塔格)

葉城沙蜥繁殖方式

卵生。六七月份產卵。卵的表面有一層柔軟的皮。卵產在沙土之中,主要靠沙土的溫度自然孵化,孵化期40天至50天。剛孵出來的小沙蜥身長(不包括尾部)2.5厘米左右,體重約0.3克。

葉城沙蜥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葉城沙蜥種群現狀

葉城沙蜥在棲息地分布密度低,因此種群數量不太可能受到任何重大的威脅。

葉城沙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參考來源

  1. [1], ,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