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大观
原图链接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崧岚、刘十,别号斥邱居士。山左临清州(今属河北省邯郸市)邱县邱城人,乾隆丁酉拔贡。 初仕广西永福县令,署理象州、马平、贺县,调补天保。丁忧,服阙,先委治承德,旋补开原县知县,升宁远州知州,捐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兼管山、陕、河南三省盐务,二署山西布政使。 罢官后,寓居怀庆府,直至终老王屋山,得寿八十有二。工诗善书,萧闲刻峭,卓然自立。他是当时辽东地区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高密诗派的中坚人物。乾嘉时期著名文人,为官有政声。著有《玉磬山房诗文集》十七卷。其生平事迹,坊间诸书或有讹阙,故缀此小文。

我们在校勘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过程中,竟惊奇地发现刘大观袁枚、袁枚的嗣子袁通、袁枚的冢孙袁少兰均为莫逆之交,堪称乾嘉道文坛上的一段奇缘。

目录

与袁枚“相值质问风雅,昕夕无间。”

1791年,辛亥,乾隆五十六年,时年三十九岁的刘大观与时年七十五岁的袁枚初次觏面。 1793年,癸丑,乾隆五十八年,时年四十一岁的刘大观客居吴门。与时年七十七岁的袁枚“相值质问风雅,昕夕无间。” 刘大观《玉磬山房文集》卷一《袁兰村大令五十寿序》:“忆在乾隆中叶,旋自桂林,谒简斋先生于随园。口未寒温一语,遽伸手索予诗稿。仆出诗于袖,心许之。摭卷中可为谈资者,入《随园诗话》。越两年,仆客居吴门,又相值质问风雅,昕夕无间。”

《玉磬山房文集》卷一《袁兰村大令五十寿序》

刘大观长袁通二十二岁,刘为长辈,袁为后生。 1811年,辛未,嘉庆十六年,仲夏五月中旬,以抗疏言事被夺职的刘大观客居河南怀庆。 1823年,癸未,道光三年,三月,袁通走马上任河内县知县。刘大观时年七十一岁,袁通时年四十九岁。尊其父,则爱其子。刘大观自然为袁通接风洗尘,嘘寒问暖。 1824年,甲申,道光四年,十月十四日癸酉,喜逢袁通五十寿辰。袁通遂委托七十二岁的刘大观作其寿序,“长身鹤立”的刘大观欣然允诺。

刘大观《玉磬山房文集》卷一《袁兰村大令五十寿序》:

兰村明府,以香亭郡伯之令子,而嗣简斋先生为长君也。生吴越华腴之地,为岳岳名宿之后人。耳所闻、目所睹,自与穷壤瞀、儒囿于孤陋者不同。诗书之气,朝薰暮染,而发为卓行良规,必翘然而有殊于众焉。

君宰河内之明年,岁次甲申(1824)十月十四日癸酉,值五旬初度。士大夫善于君,而欲举觞于寿筵者,以序文诿仆。

忆在乾隆中叶,旋自桂林,谒简斋先生于随园。口未寒温一语,遽伸手索予诗稿。仆出诗于袖,心许之。摭卷中可为谈资者,入《随园诗话》。越两年,仆客居吴门,又相质问风雅,昕夕无间。是仆奉教于大翁在三十年前,今缔交于君在三十年后,盖非偶然也。序,岂能复辞?

君秉姿英特,工词赋,不受缚于时文,常作齐鲁燕赵之游,交天下磊落嵚崎之士,看碑吊古,结社推襟,意甚豪也。所著《捧月楼集》,独标襟臆,别具机轴,都下同人艳称之。中有契合最深者,谓:“君不纳身于仕版,则才无所施。吟社酒楼,岂终身栖泊地乎?”乃输赀农部,得县丞;需次中州。

嘉庆申酉年间,汝光多不逞之徒,结盐枭,肆扰害。强兵悍役束手不敢前。大中丞方公驰羽檄,委以缉捕。君买线贼党,捣贼巢穴,得渠魁,馀悉就擒。中丞喜,擢汝阳县令。汝阳,圻接正阳。香亭郡伯昔宰正阳,有遗爱。正阳父老入郡,谓汝光之民曰:“尔今父母官,昔吾正阳公子也。父好官,子能读父书,居官未有不好者。前汝阳匪党,劫子女牛马,白昼杀人,公能捕之,除民间大害。今官汝,必造福于汝矣!”

君下车数月,豺狼敛迹,闾阎安枕。而催科抚字,仁惠如正阳。大宪愈贤君,调繁河内,是在道光癸未(三年,1823)三月也。是年六月,沁水溢蒋村堤,工势危急。君驰往,督夫抢救,立水中三昼夜,水势尤猛。附近村民,向不出夫者,感君慈爱,数千人来助畚锸。堤固,得无虞。未几,丹河又溢,九道堰横决水。碓机输随,敝屋颓树,翻涌乱流,非人力所能施水退。民无栖止,无盖藏,寒馁交困。君不待申报,破成例,先施振恤。振后,乃补报。民感切肺腑,多有泣下者。君急民之急,若急于己身如此![1]

刘大观与袁少兰:交至三世诗馀论

袁少兰,袁通之子,袁枚之冢孙也。刘大观为长尊,袁少兰为晚辈。

刘大观《玉磬山房诗集》卷十三《娱老集》卷三成于丙午(1826)、丁亥(1827)间。刘大观有《题袁少兰《仓山忆旧图》诗云:

 韶而秀者誰氏子?簡齋先生之塚孫。
 六朝巖壑蔥蒨氣,醞釀幾年生此人?
 瓊瑤爲骨雪爲貎,稚川丹液凝雙唇。
 英姿俊顔當綺歲,定宜繩祖爲國珍。
 讀不盡者十萬卷,書倉之書高嶙峋。
 文章盛名滿天下,潘江陸海同渾淪。
 我泛瀟湘指吳越,筇聲昔叩隨園門。
 柳谷水通詩世界,蔚藍天外傾酒罇。
 欲援新雨結殊契,便容詞海留墨痕。
 繼以吟簪盍虎阜,心愈篤摯情彌醇。
 我今白發已垂領,存亡聚散驚心魂。
 尊甫才高匹嵩嶽,舊家舉止超等倫。
 又於河朔一邂逅,遙遙後果徵前因。
 是豈夢寐所能到?其間維系憑鬼神。
 握杯揮麈自繾綣,溯洄往事猶津津。
 太室之外有少室,愛收碑版生古春。
 性之所嗜非時好,就茲窺見中所存。
 不泥膏粱炫裘馬,考稽金石尋淵源。
 昨到我廬醉醇酎,酣酣歸去馳雙輪。
 今遣青衣挾錦袱,仙舟李氏爲寫真。
 錢翁補圖實蒼秀,小倉山色勞擦皴。
 冊中面貌心可識,圖中巒岫手難捫。
 松窗雨後動吟膝,鏤肝刻肺良苦辛。
 三世交深一人老,剴切終須求雅馴。

吁嗟乎!故者勿失其为故,亲者勿失其为亲。

 若謂交情到三世,詩爲餘事安足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