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物種起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系統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生物學著作。全名《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1859年11月24日在倫敦出版。

該書中,達爾文根據20多年積累的對古生物學、形態學、生物地理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變異性、人工選擇、遺傳性、生存競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物種起源》不僅開創了生物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使進化論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引起了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着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全書共15章,另有「本書第一版刊行前,有關物種起源的見解的發展史略」和緒論兩部分。「史略」對18世紀中葉起,生物進化論的萌芽時期作了詳細、科學的回顧。 「緒論」對該書成書過程作了交待。全書系統的闡述了他的生物進化學說。在同一群體中的個體存在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利變異體則會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創作背景

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採集了無數的標本,並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

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

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

作品思想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了這樣的科學原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漸進化發展的。達爾文還闡述了地理隔離對性狀分歧和新種形成的促進作用,被大洋隔離的島嶼上山雀和海龜的變異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一個地域內,由於資源(如空間、食物等)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個地區所能維持(支持)的物種數量及生物個體數量是有限的。生存鬥爭、自然選擇的結果便導致具有有利變異的類型個體數目增加,相對劣勢類型個體數目則減少直至被淘汰或滅絕。隨着性狀分歧的加大,新種不斷形成、老種滅絕,特別是由於中間過渡類型的滅絕,不同物種之間形態差異逐漸擴大:而在生物分類的實踐中,相同的物種歸於一個屬,相近的屬歸於一個科,相近的科歸於一個目。如果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看,生物的分類系統形成過程就好像一株不斷分叉的大樹。對此,達爾文曾用一株大樹對自然選擇的原理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

作品影響

1859年10月24日,《物種起源》正式發行,第一批印刷出來的1250冊在當天就銷售一空。《物種起源》一書在當時的科學界和公眾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宗教領袖和維多利亞王朝都非常震驚,人類和動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樣的。然而,達爾文的這一理念仍然對西方社會和思想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且也是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

作者簡介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出生於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採集礦物和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閒,1829年,在盛怒之下,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日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於寫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全名:《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