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藏 叶永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庐山藏》是中国当代作家叶永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庐山藏
逛完秀峰,乘坐大巴车到三叠泉景区。在去景区的路上,朝车窗外望去,碰巧看到了刻有“白鹿原”三个字的浑圆石头。当时,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种猜测,虽然《白鹿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关中平原,但陈忠实先生是受朱熹和白鹿洞书院的启发而创作了故事中涉及到的朱先生和白鹿书院的情节的。不过,经查实,这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终于到达三叠泉景区了,这是庐山一日游行程中最后的一个景点,也是最艰苦的景点,因为徒步上山下山均需要一个小时,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来说简直是自作自受。导游说,从景区大门到三叠泉观景台,可先乘电瓶车到景区内门,再徒步上山,虽然山路崎岖,但一步一景,不容错过;而登上观景台需要经过五道桥,通过第二道桥后山路就开始变得陡峭难行,当爬到第三道桥时,千万不要放弃,一旦放弃,一切就功亏一篑了。
通过内门,快步走十分钟左右,即可看到刻着“听涛”二字的黄色圆石,凝神聚气,果然能听见淙淙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只是路途尚遥远,不宜久留此地。耳听涛声入耳根,由此想起了在秀峰景区里的东林寺上看到的黄庭坚在聪明泉的石碑旁写的三个大字“聪明泉“。聪字右边非“总”,而是“上公下心”;明字左边非“日”,而是“目”。导游解释道,黄庭坚是特地写错了字,错字则寓意着“为官要公正廉洁,为民要心地善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才不枉为聪明人”。道理是不错的,只是觉得这种解法牵强附会,回去一查资料,哑然失笑,原来碑上的字只是“聪明泉”的另一写法,并无特别的含义,反而因导游们的望文生义更令“聪明泉”妙趣横生。
“导游在忽悠,对于年轻人来说,爬上观瀑台是没什么难度的。”
“上山下山用不了一个小时。”
爬过了第一道桥后,每间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乘轿的价格表,以两座桥之间的距离为一程,每程350元。若将人肉以斤论,平均两三元一斤,即便在这世道里人肉比猪肉便宜不少,但仍然无人问津,而景区将其作为招揽游客的噱头又未尝不可。其中,我们途经一个叫“玉川门”的景点,由于当时只想着尽快抵达目的地,因此无暇详细游览,只记得有一滩白色巨头横亘于山涧间,涧水浑浊,仅此而已。之后,我趁着一股拼劲,一口气冲上了第二道桥,又往前爬了一段陡坡,就可看见一个用木板搭建的简陋平台,平台上摆放着几张供游人休息的桌椅。至此,我决定停下来缓一口气,等一等再走。
“汗水渗入到外套大衣里面了,很冷。为什么要为难自己?不想爬了。”
“先歇一会,准备到了,继续爬。”
在第三道桥上,能见到有条小溪从由两块相对相拱的巨石间缓缓地流下深潭,溪流发源的方向被重重叠叠的巨石挡住了,无法看清远处的风景。而在下山游览的时候,才发现“小三叠泉”天门潭竟然隐藏在桥底。在桥上正视,水缓;在桥下仰观,水急泻于潭中,构成一帘小瀑布,风声水声夹杂在一起,水花飞溅,尤为壮观。由此观之,角度不同,景致相异,一急一缓,颇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嘻嘻,得了,你现在可以放弃了。”
“不能放弃,继续!”
在到达第四道桥前,有一个叫“铁壁铜墙”的景点。像被利斧劈削过的两山巍然屹立,光秃秃的岩壁相互对峙,在这断层纵横的天然屏障间开辟出一条阶梯小路。游人行走其中,仰头望去,只见头顶上万里无云的蓝天被枯枝切割成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孤寂感和压迫感油然而生。
走过第五道桥,再上坡,就到达三叠泉的观瀑台了。所谓“三叠泉”,就是溪流经断崖分成三段瀑布直泻入龙潭。此时正处于旱期,水细且缓,贵在水迹仍清晰,虽不如汛期时的浩浩荡荡,但亦有一番“高山流水”的野趣。据记载,陶渊明、李白等文人墨客都在庐山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未曾发现三叠泉;后来,三叠泉是于宋绍熙二年始被樵者发现的,故有诗为证:“一朝何事失扃钥,樵者得之人共传”。窃想,中国地大物博,区区樵夫有何能耐让一处名不见经传的景点走红?其后必有大量“推波助澜”者。
“上面还有一道桥,但这里应该是观赏三叠泉的最佳地点了。”
“不往上爬了,太累了。赶快下山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三叠泉有关的人文景观、轶事典故为三叠泉增添了不少雅韵,也使三叠泉成为了庐山打卡的第一景,正契合了三叠泉景区的旅游宣传语“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然而,在下山后,我们才打听到是有两种观赏三叠泉的角度的,一是站在观景台上仰望,二是登顶俯瞰。而在这次庐山行的最后关头,由于怕苦怕累,放弃登顶俯瞰三叠泉,心存不甘,又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登门造访,只好将偌大的庐山藏于心壑间,偶尔梦游一回以解心头之憾。[1]
作者简介
叶永斌,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