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琵琶

移除 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而琴身为圆形。原为骑在马上弹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不同于现代梨形的琵琶。秦汉琵琶属于直项琵琶,所谓“直项”,是指乐器的琴柄毕直。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西晋]]时竹林七贤中的 [[ 阮咸 ]] 善于演奏琵琶,所以后世称这种乐器为[[阮咸]]<ref>[https://www.sohu.com/a/140062307_372959 中国琵琶历史源革] ,搜狐网,2017-05-12</ref>。
===结构特点===
《隋书·音乐志》<ref>[http://www.docin.com/p-1616257019.html 《隋书·音乐志》中“乐工”],豆丁网,2016-06-03</ref>:“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当时琵琶的弹奏是横抱,用拨子弹奏,弹奏的方式自由无拘束,就算是在马背上也可以轻松拨弹,现时以南管琵琶与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横抱的弹奏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个胡风东渐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当时的颜氏家训中的一小段:“齐朝一士大夫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略窥当年学习琵琶的风潮。这个时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为伴奏的乐器。《[[隋书·音乐志]]》:“ [[ 龟兹 ]] 国……其歌曲有《[[ 善善摩尼]] 》,解曲有《[[ 婆伽儿]] 》,舞曲有《[[ 小天]] 》,又有《[[ 疏勒盐]] 》。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谱]]》(公元933 年),显示[[唐朝]]时琵琶在中国有重大发展,在李唐皇室的统治下,琵琶是当时热门的乐器,在各种节庆、舞蹈等节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来助兴。当时后来中国琵琶亦分为多个派别,弹奏方式也变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弹奏。惟有[[福建]]南部的琵琶,至今仍然是横抱拨弹。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现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为音域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浔阳月夜]] 》、《[[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定弦==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缠弦到子弦依次为“Adea”。也有依曲子改变其定弦,如 [[ 刘德海 ]] 编曲的〈浏阳河〉,其定弦为Gdea;吴俊生作曲的〈火把节之夜〉,定弦则为#FBea。
{| class="wikitable"
===一、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 海青]] 》、《[[卸甲]]》、《[[月儿高]]》、《[[ 普庵咒]] 》、《[[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中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 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 》,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 鞠士林琵琶谱]] 》、《[[ 陈子敬琵琶谱]] 》、《[[ 养正轩琵琶谱]] 》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 闲叙幽音]] 》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 鞠士林琵琶谱]] 》。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年)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 养正轩琵琶谱]] 》。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 瀛洲古调]] 》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 梅庵琵琶谱]] 》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中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 飞花点翠]] 》,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B)A、B、e、e:浦乐派的《[[将军令]]》用之。
(C)E、B、e、e:平湖派的《[[汉将军令]]》、《[[ 满将军令]] 》用之。
(D)A、e、a、a:无锡派的《[[ 将军令]] 》用之。
(E)G、d、e、a:《[[ 小普庵咒]] 》用之。
(F)B、d、e、a:《[[隔雾闻钟]]》用之。
(G)#F、B、e、a:《[[舞名马]]》用之。
(H)A、#c、e、a:荡调弹唱《[[渔家乐]]》、 《[[ 十二个月]] 》等用之。
(I)#F、d、e、a:《[[普庵咒]]》的尾声《[[清江引]]》用之。
==文学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 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伎,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二、《[[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苏轼]]作。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十二、《[[凉州词]]》唐代[[王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视频==
751,4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