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曹靖华

增加 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个人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1987年9月8日卒于 [[ 北京 ]] [[ 河南省 ]][[ 卢氏县 ]] 人。1897年8月11日生。童年在家乡随父亲曹培元读书,初步接触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在 [[ 开封 ]] 河南省立二中读书。1920年作为河南代表,去 [[ 上海 ]] 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由 [[ 中国 ]] 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 [[ 莫斯科 ]] ,在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 [[ 鲁迅 ]] 主持的未名社。1926至1927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失败后再去苏联,先后在 [[ 莫斯科 ]] 中山大学和 [[ 列宁 ]] 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p><p style="text-indent:2em;">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 东北 ]] 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
==人生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 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赴 [[ 苏联 ]]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组织的未名社。后与鲁迅一直保持深厚友谊。</p>
<p style="text-indent:2em;"> 30年代初起,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曹靖华曾化名亚丹、汝珍、郑汝珍等,和鲁迅通信,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代鲁迅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来往密切,同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3年起,开始翻译 [[ 俄国 ]] 进步作品和苏联革命作品,鲁迅非常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辛勤劳作精神(见《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他译的契诃夫的独幕剧《蠢货》,曾经瞿秋白介绍给《新青年》杂志;他译的契诃夫另一剧本《三姊妹》,经瞿介绍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他重要的译作有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曾经鲁迅出资在1931年由三闲书屋出版,对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的干部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此外他还译有《苏联作家七人集》。</p>
==抗战期间==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在 [[ 重庆 ]] 中苏文化协会的主编《苏联文学丛书》,译有 [[ 卡达耶夫 ]] 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 [[ 瓦西列夫斯卡 ]] 的《虹》, [[ 西蒙诺夫 ]] 的《望穿秋水》(剧本), [[ 列昂诺夫 ]] 的《侵略》(剧本), [[ 阿·托尔斯泰 ]] 的《保卫察里津》, [[ 克里莫夫 ]] 的《油船“德宾特”号》, [[ 斐定 ]] 的《城与年》。曹靖华的散文创作,表现善于察物体情、茹昔涵今,文笔简洁淡朴,涵渲深远,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收入《花》、《春城飞花》、《飞花集》。</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3年秋回国,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编苏联文学丛书。</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49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教授。</p>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