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土豆

增加 1,50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 '''历史起源''' ==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br>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br>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人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
{{reflist}}
4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