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954
次編輯
變更
灵渠
,無編輯摘要
'''建造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建造者''' : 史禄
'''景点级别''' : 国家AAAA级景区
'''所属国家''' :中国
|}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
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杩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陡杠,包括面杠、底杠和小陡杠,均系粗木棒;杩槎,由3条木棒做成的三角架;水拼,[[竹篾]]编成的竹垫;陡簟,即[[竹席]])等组成。关陡时,先将小陡杠的下端插入陡门一侧海漫的石孔内,上端倾斜地嵌入陡门另一侧石墩的槽口中;再以底杠的一端置于墩台的鱼嘴上,另一端架在小陡杠下端;再架上面杠。然后将杩槎置于陡杠上,再铺水拼、陡簟,即堵塞了陡门。水位增高过船时,将小陡杠敲出槽口,堵陡各物即借水力自行打开。由于有了陡门这种设施,故能使灵渠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正如《 [[ 徐霞客游记 ]] 》中所载:“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可见其作用<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331741622421835&wfr=spider&for=pc 江上竹排明镜里,一竿撑破水云天——千年修建灵渠中的智慧 ],百度网</ref>。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 [[ 漓江 ]] ,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一为越城峤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峤与点灯山之间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一为源出台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灵山庙入灵渠;一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垌至乐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
南渠自南陡口往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折向西北穿越越城峤至铁路村会始安水,长4公里,全为人工开凿的航道,宽8~15米,水深1~1.8米,河床全为泥沙结构;始安水入口以下向西流至灵山庙,石龙江与灵渠汇口处,河长6.15公里,系将灵渠支流始安水小溪扩宽加深,挖成弯曲航道,宽8~15米,河床多为泥沙结构,水深0.4~1.3米;自灵山庙以下续向西流经严关乡至溶江镇老水街灵河口此段22.8公里,为灵渠干流经过整治的水道,渠宽15~50米,水深0.5~3米,河床为卵石和泥沙构成。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朝廷,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继续疏浚灵渠。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 ? 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1953年冬,[[兴安县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长30米,大小天平下增砌消力坎一道,长470米,同时砌直了大小天平跌水线,工程至1954年结束,用石3000余立方米,用钱4亿元旧人民币(折新人民币4万元)。1973年冬,自治区拨款修秦堤,由上水门至泄水天平一段长870米,外侧原系土坡,皆改用石砌,内侧石堤加高60厘米,秦堤路面拓宽1.5米,计用石1500立方米,用款3.6万元。另铺建南陡阁至泄水天平一段水泥路面,长900米,宽3米,用款2万元。1974年秋,自治区文化局拨款铺泄水天平至上水门一段秦堤水泥路面,长870米,宽3米,用钱2万元,同时开辟灵渠南岸公路,全长2公里,路面宽6米,沿途砌挡土墙9段,长600米,用款1.8万元。1975年11月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铧嘴,主要加固水下部分,并恢复铧嘴南侧石堤一道,长20米,计用水泥40吨,片石200立方米,条石32立方米,同时补修了大小天平,共用款2.4万元。1976年5月16日大雨成灾,灵渠部分大堤和护岸被毁。秋季,自治区文化局拨款建南陡阁北侧湘江大堤一道,长80米,高4米,砌南陡口下鲤鱼洲护岸70米,南陡口护岸40米,并将文庙泮水桥迁于南陡口鲤鱼洲,共用款1.2万元。1977年冬自治区拨款5000元维修了大湾陡及重建北陡。1978年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复“[[文化大革命]]”中被农民拆毁的大天平78米,建北陡下防洪堤60米,宽4米,砌北渠护岸300米,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共用款3.7万元。1979年冬,重修飞来石至泄水天平倒塌的秦堤一段,长48米,高6米,用款1.7万元。为防渗漏,于四贤祠至上水门一段渠内分段浇灌水泥墙1000米,用款1万元。1983年冬补修大小天平被水冲坏的消力坎一段,长15米,宽6米,用款2500元。
==世界遗产==
2018年8月13日, [[ 加拿大 ]] 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ref>[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8/0815/c1057-30230005.html 都江堰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人民网 2018年08月15日09:03</ref>。
==文物古迹==
===四贤祠===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但元代人[[黄裳]]在《灵济庙记》中称,乜儿吉尼建祠之时,原来已有四贤祠、只因原祠“庙貌简陋,不称神栖”,乜儿吉尼“撤敝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明代[[永乐]]年间(1403 年 ~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修葺四贤祠。[[咸丰]]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军攻占兴安,四贤祠被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建,为二殿并列共6开间,宽24米,深11米,东西北3面砌墙,南面有雕花木门36扇,西殿前临灵渠有门楼,建筑面积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贤祠房基下沉,殿内木架为白蚁蛀空,行将倒塌。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开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为五开间,上下2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院内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货厅及东西院门等。全部建筑面积为743平方米,主体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外,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古树吞碑,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
===飞来石===
===三将军墓===
[[File:三将军墓.jpg|有框|右|三将军墓[http://www.lbnews.com.cn/image/attachement/jpg/site2/20150522/74d43501067416c8d21210.jpg 原图链接][http://www.lbnews.com.cn/content/2015-05/22/content_21356.htm 来自来宾网 图片 ]]]
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 [[ 乾隆 ]] 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其遗事记未详载,相传筑堤有功,敕封镇国将军,卒于吾邑,合葬东北山阳,三公一冢。则是生为当时良佐,死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庙崇祀者二处,其墓虽有碑记,载事亦略,矧世远年湮,土崩石裂将至颓泯。吾侪不忍坐视,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万代。是为记。”
===万里桥===
凿筑秦时流惠远,今来览渡尽欢愉!
==视频==
<center>{{#iDisplay:q0515258rjn|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