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鸡母珠

增加 9,471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鸡母珠</big> ''' |- | File:鸡母珠1.png|缩略图|居中|[htt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鸡母珠</big> '''

|-

| [[File:鸡母珠1.png|缩略图|居中|[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880262443/641 原图链接][https://xw.qq.com/cmsid/20190226A0QFXH00?f=dc 来自腾讯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鸡母珠

别称:美人豆、相思子、相思豆、红珠木

二名法:Abrus Precatoriu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豆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属:相思子属

种:鸡母珠

分布区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域:真核域

|}

'''鸡母珠'''(学名:Abrus precatorius),又名美人豆,[[相思豆]],是豆科相思子属的一种有毒植物,泛热带分布。鸡母珠的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鸡母珠毒素(Abrine)(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种子可以做成珠串饰物与打击乐器;台湾民间亦流传有以茎入茶增添香气。鸡母珠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内部含有的鸡母珠毒蛋白。若人体吸入3微克鸡母珠毒蛋白就会致命,而1颗鸡母珠的含毒量要大于3微克。故而,民间将其列为“世界上毒性最强植物的前五名”。

==形态特征==
藤本。茎细弱,多分枝,被锈疏白色糙伏毛。羽状复叶;小叶8-13对,膜质,对生,近长圆形,长1-2厘米,宽0.4-0.8厘米,先端截形,具小尖头,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稀疏白色糙伏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长3-8厘米;花序轴粗短;花小,密集成头状;花萼钟状,萼齿4浅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与龙骨瓣较窄狭;雄蕊9;子房被毛。荚果长圆形,果瓣革质,长2-3.5厘米,宽0.5-1.5厘米,成熟时开裂,有种子2-6粒;种子椭圆形,平滑具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花期3-6月,果期9-10月。

鸡母珠落叶性多年生缠绕性藤本,通常缠绕于灌木上生长。茎常缠绕于其它植物体上,长2~5公尺,多分枝,嫩茎被毛。偶数羽状复叶,小叶8~12对,膜质,长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具有甘草味道。花多数,丛生于结节上,呈总状花序腋生。花初呈淡紫色,后转红色;萼4裂;花冠蝶形;雄蕊9,单体。荚果长椭圆形,稍肿胀,长2.5~5公分,内含种子3~6枚。种子阔椭圆形,坚硬,有光泽红色,沿着白色的种脐有一黑色斑块。花果期:秋末至初冬。

==分布==

分布[[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中。广布于热带地区。种子质坚,色泽华美,可做装饰品,但有剧毒,外用治皮肤病;根、藤入药,可清热解毒和利尿。

==习性==

鸡母珠,学名为Abrus precatorius L,属于豆科,鸡母珠属。别称相思子、红珠木、鸡母子、鸡母真珠等。结出来的种子非常漂亮,为椭圆形,种子三分之二为红色,顶部三分之一为黑色,种子可用于装饰用途,经常被制成首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种首饰在一些宗教国家非常重要,因为那里的人们把它当作念珠来使用。

鸡母珠喜欢生长在开阔、向阳的河边、海滨、林缘或荒地。鸡母珠生长性非常强,如果不加控制,它甚至可以排挤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成为该地的领主。鸡母珠原产于印尼,现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和夏威夷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

==毒性药理==
[[File:鸡母珠2.png|缩略图|右|250px|[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880464582/641 原圖鏈接] [https://xw.qq.com/cmsid/20190226A0QFXH00?f=dc 来自腾讯网]]]
[[File:鸡母珠3.png|缩略图|右|250px|[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880269238/641 原圖鏈接] [https://xw.qq.com/cmsid/20190226A0QFXH00?f=dc 来自腾讯网]]]

种子含有鸡母珠毒蛋白,种子外壳较硬,当涂层弄破时才有危险性,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但是如果种子被刮伤或损坏,对人的危害将是致命性的。所以制造这种首饰的人面临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佩戴的人。有关制造者在处理首饰时因刺伤手指而毙命的报道经常见于各报端。

鸡母珠毒蛋白比蓖麻毒蛋白更具致命性,吸入不到3微克的鸡母珠毒蛋白就可以使人丧命,而1颗鸡母珠豆的含毒量要大于3微克。它破坏细胞膜,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让细胞最重要的职责不能够完成。吸入后中毒的症状为:在数小时至一日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绞痛、腹泻、便血、无尿、瞳孔散大、惊厥、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出现黄疽、血尿等溶血现象,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尸检可见胃和肠内大面积溃疡及出血。

该物种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剧毒,叶和根次之。而一粒果仁即可使人致死各种动物对相思子的毒性有不同的敏感性,如60g种子可使马致死,而同样剂量对牛、羊和猪却不会引起死亡。

在台湾虽鸡母珠中毒主要来自孩童误食及听信偏方治病的民众。鸡母珠的有毒部份主要在其鲜艳的种子。其毒性成份主要含有phytotoxin abrin, tetanic glycoside---abric acid等。咬开来只要吃不到一粒种子,即会有死亡的危险。种子有腐蚀性,使上消化道及口腔有烧灼感,随之恶心、呕吐、严重腹泻发生;虚弱无力及休克都会产生。手抖动、抽搐、溶血性贫血、幻觉、急性肾衰竭及死亡都可能发生。治疗以支持性疗法及透析治疗为主。

==用途==

鸡母珠的主要用途是栽植为绿廊。种子作工艺及装饰品。根、叶和种子有毒,可引起呕吐、剧泻,重则致命。根、茎、叶供药用,治支气管炎、肝炎。

==种植==

繁育苗木时,要注意种子的储存方式,要沙种混藏或控温处理,这对越冬后出芽和打破休眠习性,具有很好的效果。播种前要搓伤种皮、温水浸种、药剂激素处理。出苗后遮阴是育苗的关僵?可防止苗木高温灼烧保持湿润、透光度在40%为宜。

实生苗幼苗的动态生长情况是:实生苗的株高和茎粗在出苗的前两年生长缓慢,株高一般年生长10CM左右,移栽一年以后生长加快。3---5年,年增加量可达20---30CM。

==新闻==

2016年年2月26日,记者从广州机场检验检疫局获悉,工作人员近日在白云国际机场对入境旅客携带物查验时,发现一位旅客携带的行李箱内容物可疑,当开箱查验时,在行李箱内发现0.1kg红色植物种子。

经询问,该旅客表示,此种子是他亲自在境外的树上采摘,因色彩艳丽将其携带回国。现场工作人员当即对该批种子进行封存截留,并送至广州机场局植检实验室检测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该批红色种子为鸡母珠,系豆科相思子,属一种具有剧毒的植物。广州机场检验检疫部门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做好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的同时,按照剧毒物品的相关标准妥善保存,严格后续处理及销毁流程。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国内外由于误食、加工、佩戴鸡母珠致严重损伤和丧命的案例层出不穷。2011年,鉴于佩戴鸡母珠手链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英国政府敦促36个零售商召回售出的2800条鸡母珠手链。广州机场局此次截留的鸡母珠重量虽为0.1kg,但数量达几百颗,若旅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或佩戴,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关部门提醒各位旅客,在出境学习、工作和旅游期间,不要携带动植物及其产品回国,更不要随意采摘特性不明植物及其种子。一旦发生因误食、佩戴有毒植物而中毒的情况,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ref>[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6-02/26/content_143055345.htm 世界毒性最强植物鸡母珠竟然在广州出现 幸好被截获 ],南方快报, 2016-02-26</ref>

==争议==
===鸡母珠是不是相思豆?===
鸡母珠和相思豆极为相似。古时候很多地方都将鸡母珠当做是一种定情信物。鸡母珠不是相思豆。鸡母珠为藤本相思子,被戏称为“假相思豆”,而真正的相思豆则是落叶乔木海红豆的种子。两者是不同的两种植物。鸡母珠有剧毒,而相思豆没有。

鸡母珠虽然看上去也很漂亮,但研究表明,鸡母珠中含有一种叫鸡母珠毒蛋白的蛋白质,这种物质有着极强的毒性,一般情况下,仅仅只需要三微克就可以使人中毒。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呕吐、腹泻、肾功能衰竭等等。如中毒严重,还可以直接导致人死亡。<ref>[https://xw.qq.com/cmsid/20190226A0QFXH00?f=dc 它不是相思豆,而是鸡母珠——我国最致命的植物], 腾讯网,2019-02-26</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23,7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