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

增加 5,044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天柱山古称高宝山,为大泽山天柱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处,海拔280…”
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天柱山古称高宝山,为大泽山天柱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处,海拔280米。
天柱山遍布东汉、北魏、东魏、北齐及金、元等历代摩崖刻石,尤以魏碑名世,俗称"天柱山魏碑"。矗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历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1984年5月,刘海粟登山为郑碑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生辉”。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柱山摩崖石刻

别称
高宝山

所属山系
葡萄之乡的大泽山脉


地理位置
平度市北25公里

海拔
280米

性质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碑简介==

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而成。碑高3米,宽1.5米,文20行(其中有两个半行),行45~50字不等,计881字。其碑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具篆分遗意。碑文主要记述郑羲的生平和著述,书法极为精湛。清代中期以来,著名书法家原元、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都极力推崇,有"魏书之冠"之誉。[1]
此碑结字宽正,笔力雄健,系魏碑之冠,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北宋末年,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之夫)将其收入《金石录》;近代书法大师康有为称之为“集篆情、分味、草韵”之大成,并云不识此碑者“不可以与之论书”;鲁迅先生曾于丁巳(1917年)正月二十一日下午“买郑文公上碑一枚,二元”,并爱不释手;1984年,88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扶杖登临此碑,评之为“闻之有韵,掬之有声,望之有情,涤人尘俗”,并欣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的赞词。天柱山刻石中另有“石室铭”,亦为郑道昭书;“天柱山铭”,为郑道昭之子郑述祖所书,亦为历代书法家所注目,被康有为称之为“妙品上”。


==周边环境==
天柱山峰顶东北侧,有一天然形成的宽大高敞的石洞,俗称"石室",北壁镌有郑道昭撰写的《天柱山东堪石室铭》,此铭6行,行12~15字不等,计115字。写得婉丽飞动,饶有天趣,把天柱山和石室描写得绚丽多彩、令人神往。山西麓劈石门旁的《天柱山铭》,传为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565年)书镌。皆为魏书精品。劈石门旁有一石窟,俗称"石屋",窟内壁凿有数10尊佛像,尚清晰,壁上刻有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姚保显造石塔记》尚清晰可辨,是重要的北朝文化遗迹。[1]

==刻字简介==
天柱山残刻:亦称四言诗刻,隶书,存7行,共71字。刻于上碑之侧,上角尽泐,前2行只存1、2字,末云:"泣观遗碣,号诵馀篇"。传说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565年)所书。笔划工整,字体古朴,富有汉魏之风。另有"此天柱之山"2行,共5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4行,13字均为郑道昭所书。

《郑文公碑》之撰写者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因其书法造诣精湛,被誉为北朝书圣)。据《魏书》载:"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其所题刻,初不甚著,至清嘉道年间,被发现并渐为人所崇尚。

==价值==
天柱山刻石,是中国稀有的历史艺术瑰宝。其中郑文公碑最为著名,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兼有隶意。它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高度赞赏,而且也得到了国外书法界的推崇。

天柱山摩崖刻石,深受国内外书法家崇尚。国外以日本、韩国书法家最为仰慕。
27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