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73
次編輯
變更
凌力
,無編輯摘要
}}
'''[[凌力]]''',女,本名 [[ 曾黎力 ]] ,汉族,1942年2月出生于 [[ 延 ]] 安,籍贯 [[ 江西 ]] ,主要获奖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获第3届茅盾文学奖;《[[暮鼓晨钟--少年康熙]]》获1995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庆祝国庆45周年征文佳作奖;《[[梦断关河]]》获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和[[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2018年7月18日,凌力因病在 [[ 北京 ]] 逝世,享年76岁。
==人物简介==
凌力 ,本名曾黎力,汉族,1942年2月出生于延安,籍贯江西 ,1965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研究员职称。从事导弹工程技术工作十二年后,于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始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至今。 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6届全委。主要获奖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获第3届 [[ 茅盾文学奖 ]] ;《暮鼓晨钟——少年康熙》获1995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庆祝国庆45周年征文佳作奖;《 [[ 梦断关河 ]] 》获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和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其它作品《[[星星草]]》、《[[倾城倾国]]》、《[[北方佳人]]》等,有300多万字《凌力文集》。
==作品年表==
| 1980年2月
| 中篇小说
| 《 [[ 幼年 ]] 》
| 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
| 1980年4月
| 长篇历史小说
| 《 [[ 星星草 ]] 》
| 上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
| 1987年8月
| 长篇历史小说
|《 [[ 少年天子 ]] 》
| 由北京出版社出
|-
| 1991年8月
| 长篇历史小说
|《 [[ 倾城倾国 ]] (上、下)》
| 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经修改
|-
| 1994年12月
| 清史丛书
|《 [[ 清宫之谜 ]] 》中两册——《沧海珠》和《多情误》
|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评价作品==
[[File:凌力26.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e6681e70385fe49.jpg 原图链接][http://www.jarhu.com/book.php?id=717834 来自甲虎网]]]
40集电视连续剧《[[少年天子]]》是根据凌力同名小说改编的,原著小说曾经获得第三届 [[ 茅盾文学奖 ]] 。作为《少年天子》的原作者,面对自己的心血之作被改编成电视剧,凌力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之所以愿意并且非常放心地把我的作品交给刘恒来改编,是因为我相信他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眼光。在这之前我曾看过他的文学作品也看过他的影视作品,觉得他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成熟、认真的,艺术感觉很好。 ” “作为电视剧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的门类,电视剧的受众是很大范围的电视观众,读小说的呢,可能面更宽泛,更广,所以他必须要按照电视剧的规律对原作做修改。 [[刘恒]]的这个作品,我觉得他在精神上是把握了原作的基本东西的,人物关系、人物的精神也都是原作的东西,所以从这点上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为了要按电视剧的规律会作一些情节上,人物取舍上的改变,比如说原作中有一条残明朱三太子的线,那条线对于他整个作品的整体构造有点插不进来,他就必须根据电视剧的需要把那条线去掉。去掉以后原来的一些接点就必须要重新结构,他就要加进很多新的东西,尽管加进的是些新东西,但人物的基本性格和精神面貌都维持了原来的基本走向,所以我觉得这种修改是可以接受的。 改编电视剧本来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原著原搬,一点不走样,按照原来的人物、原来的情节、原来的发展,甚至是发展速度都跟原来的一样,就是完全忠实于原著,这种改其实是比较省力气的。像刘恒这样呢,等于是把原来的很多东西捏碎了,重新再攒一个新的情节、新的故事,实际上是另外一次再创作,我觉得这种改编要比第一种更费力气,但也是更见功夫的。比如说像皇后这个角色,后来被废成静妃的那个皇后,这个人物在原著《少年天子》中就没有什么笔墨,刘恒把她完全发展了,从她进宫就开始写起,往前伸展了大概那么三四年,但是她伸展的和整个作品的脉络非常相符,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痕迹,感觉是一气呵成下来的,这样感觉挺好的。总的来说,刘恒的改编我挺满意的! ”
[[File:凌力27.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23b75ceebc3b6e6.jpg 凌力原图链接][http://www.jarhu.com/book.php?id=717834 来自甲虎网]]]
当有人问及凌力的文学作品与改编后的电视剧就表现这个时代的出发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时,凌力表示没有什么不同。她觉得她写的《少年天子》写的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悲剧。因为这里头所有的人物,他们本性都不是坏的,但是这种制度造成他们必须要干很多坏事,要经受很多痛苦和折磨,哪怕是皇帝、哪怕是皇太后这种万人之上的人,都要在这个制度下受到很大的伤害。从这点上讲就是人性和封建专制制度矛盾的尖锐性。她觉得在电视剧里面这点表现得也很充分。
在凌力的原著小说里, [[ 顺治 ]] 和乌云珠的感情是绝对的一条主线,但在刘恒改编后的电视剧中,情节上却大有削减,针对这一点,当我们问及凌力是否感到遗憾时,她是这样回答的:这是电视剧呀!这是电视剧的创作人员根据他们电视剧创作需要的取舍,我没什么看法。遗憾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这是两个门类,我写小说,我希望把这条当作主线,但是刘恒根据电视剧的创作,觉得皇后那条线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各有取舍吧!再说他也并没有把顺治和乌云珠的这条线删掉,对顺治性格的表现上并没有缺损 。 《少年天子》这部电视剧的演员给凌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凌力觉得这部戏中人物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演是让她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皇后这个人物的塑造和演出,[[郝蕾]]这个演员演得相当的好,虽然很年轻,但是进入角色进入的非常好。还有演顺治的[[邓超]],我觉得演得也非常的好,我真是没有想到进入角色能够进入得这么深,对这个人物的把握能够这么到位,这个孩子的表演爆发力很强。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我觉得就是演吴良辅的[[李建义]]了,这个人物就是把中国人奴性的东西全都集中到他身上了,我觉得这个演员也演的非常好。这个人物编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给他的戏,给他的台词,给他的发挥的环境,我觉得都能看出刘恒的一个很好的用心 。
==主要作品==
《[[暮鼓晨钟——少年康熙]]》是著名作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创作的“百年辉煌”系列小说中的第三部。
小说以少年康熙为故事主角。 [[ 康熙 ]] 七岁登基,四大辅臣把持朝政,他们借口恢复祖制,几乎全部推翻了 [[ 顺治皇帝 ]] 的变革措施,特别是辅政大臣鳌拜结党营私,擅权跋扈,诛杀异已,凯觎皇位,造成政局混乱,民怨沸腾。康熙苦读史书,励精图治,逐渐不满辅政大臣的倒行逆施和自己的傀儡处境。在祖母皇太后的教诲和辅佐下,康熙采取各种方式,同鳌拜展开了错综而尖锐的斗争。在亲政第三年,年纪不过十六七岁,鳌拜弑君阴谋暴露,康熙一举擒获了他,完全夺回了皇权。
小说以正黄施、正白旗圈地换地之争、黄历与西洋历法之争、明史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突出表现皇族势力与辅臣之间的较量。太皇太后的老谋深算和胸有成竹、少年康熙的大智大勇和天子气度、辅臣之间的勾心斗色、鳌拜的专权跋扈、不可一世,都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的创作特点,更多的是以人性触摸历史,忠于史实又高于史实,在史实的渲染描写中展现人性受到的历练:在政治和权力斗角面前,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逐渐被剥蚀、被割断、被遗弃。 少年康熙的皇位一次次受到威胁,要保住皇位,就要整很多人,包括很多无者。每个案件都要死人,每次死人康熙本人都要忍受良好的煎熬,在痛苦中背弃人性中的美好一面,包括友情、爱情、善良……。康熙必须按祖母的要求做一个好皇帝,向至高无上的皇权每迈一步,他内心被撕裂的痛苦就会加深一分。
小说规模宏大,情节跌宕,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康熙初年的宫廷生活与社会风貌。刻画了众多性格复杂、个性突出的人物,可读性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不可不多得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
《[[倾城倾国]]》是著名作家凌力长篇系列历史小说“百年辉煌”中的第一部。
[[File:凌力297.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83bdb4c8c5e15d9c.jpg 凌力原图链接][ 来自豆瓣读书]]]
小说从明崇祯四年的“登州兵变”的史迹中寻找线索,以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登莱巡抚孙元化从仕途的破格重用,大展其才,到朝廷猜疑,同列排挤,一步步走向佃田纾难、卖女筹饷、杀子解危、雄心破碎、时势杀人的命运轨迹。 孙元化个人的宦海沉浮,始信而终弃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当时的政坛宦海,奸佞当道,念欲横行;战场边塞,腹背受敌,左右应付的社会怪象。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必难扶大夏于将倾的历史规律,昭示了清朝取代明朝的必然趋势。小说中既有苍凉悲壮的战场战事,又有复杂凶险的宫廷矛盾,还有贯穿始终,撼人心魄而又错综复杂的患难与共、生死相从的爱情。
小说文笔细腻,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人物形象丰富鲜活,是作家耕耘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 《梦断关河》是著名历史小说家、第三届茅质文学奖获得者凌力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力作。小说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大背景,以刻画昆曲艺人的命运为中心,谱写了一部历史上平民百姓在民族危难中义薄云天的抗争史,展示了一代名优与时代风雨纵模交织的爱情传奇故事。
《 [[ 梦断关河 ]] 》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鸦片战争,不仅是创作视角和聚焦谋略的改变,而是历史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新追求。普通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世俗的生活普遍而永恒,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才能反映历史的本真。小说把普通人的生活、把人生亲情的东西拉近历史,使英雄传奇世俗化,使血与火的硬题材软化、感情化,从而使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身轻若燕、亲切感人、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让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哀乐与共,更便于抒发思古之幽情,使心有所容,情有所寄,并加强某种临场境界体认的艺术效果,加大了历史的感染力度。小说写定海抗战六昼夜,总兵葛云飞壮烈牺牲仍屹立不倒,他的小妾英兰和天寿等在硝烟未散的月夜寻尸,就写得极为悲壮酷烈,使人联想起鲁迅介绍的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母亲在尸横遍野的黑夜躬背弯腰,风灯照出她多皱的老手在翻认儿子的尸体。小说与版画异曲同工,都不是故事性的而是生命性的叙事,是与战争有过真正生命体验的碰撞,是生命对战争的记忆、悲愤和呼号,这种主体内在的生命体验,直逼人物生命的本质,历史在人物心中,超过一切旁观冷静的描写和评价。这也正显示了这种创作新路的艺术力量。<ref>[https://baike.so.com/doc/6572517-6786280.html 凌力]360搜索</ref>
==视频==
缅怀 凌力:《书与人》